奥运会火炬谁点的-奥运会火炬是在那里点燃

tamoadmin

1.为什么冬奥会火炬在希腊点燃?

2.求历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燃方式

为什么冬奥会火炬在希腊点燃?

奥运会火炬谁点的-奥运会火炬是在那里点燃

因为希腊是古奥林匹克的发源地,所以历届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圣火都是在希腊点燃的。

希腊奥林匹亚遗址中的赫拉神庙前的广场是奥运圣火点燃的地方,点燃圣火的仪式都是在此进行的,由取火器接收太阳光束来取火种,之后点燃准备好的火炬。

一、火在古希腊的象征意义

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古希腊历史上火代表光明、创世,火山赫菲斯托斯的神圣象征,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得赠送给人类的礼物。

古希腊人手持火炬进行跑步比赛,其实根本上是对普罗米修斯的一种崇敬,这个仪式纪念的就是普罗米修斯偷取火种的过程。运动员手持火炬参加比赛,第一个到达神庙的运动员将获得点燃祭坛生活的殊荣。这个象征意义是非常大的,意味着这名运动员是普罗米修斯的化身,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神明。

二、现代奥运圣火传递是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的

持火炬赛跑是古希腊人祭祀仪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这个仪式的影响力很大,曾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在193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圣火仪式。

所以,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从开幕期间到闭幕仪式,在主办城市的主体育场都将燃起奥林匹克圣火。而且国际奥委会还规定奥运火种必须来自古希腊奥运遗址——奥林匹亚,然后火炬接力从奥林匹亚传递到主办国,以此象征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传承。

三、北京冬奥圣火于18日在希腊点燃

希腊时间10月18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点燃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在赫拉神庙广场前集太阳光点燃火炬之后,火炬由数名火炬手送往雅典,在雅典卫城呆一晚。10月19日,希腊泛雅典体育场举行仪式,由希腊奥委会交接给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冬奥组委特别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副于再清从希腊奥委会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手中接过了火种。

不光冬奥会火炬在希腊点燃,夏季奥运会火炬也在希腊点燃。而且每次点燃火炬的地址都是不变的,全部是在赫拉神庙殿前的广场上。点燃的方式也是用凹面镜汇聚阳光集而成,这个火种将被用来传递,直到主办国的主赛场。

求历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燃方式

冬奥会首次设立巨型火炬台是在1952年,当时第6届冬奥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组织者在该市南部的莫尔盖达村的一座石屋――挪威滑雪运动奠基者诺德黑姆的故居的壁炉中

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引燃火炬,然后进行了225公里的火炬传递。本届点燃圣火的是挪威著名探险家弗里迪奥夫-南森的孙子埃吉尔-南森。

之后的第7、8两届冬奥会,用了同样的集火种办法。第7届奥运会点燃圣火的是意大利著名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吉多-卡罗利。在第8届冬奥会上两次冬季奥运会冠军安-劳伦斯-米德高举来自远方挪威的火种,从白雪皑皑的陡峭山坡上飞驰而下,奥运会速滑冠军肯-亨利接过火种绕场一周,随后燃起熊熊的奥林匹克火焰,将大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1964年的火种集与夏季奥运会接轨,是从奥运会发源地奥林匹亚点燃的。承担点燃圣火这个光荣使命的是奥地山滑雪男运动员约瑟夫-里德。

12年在日本札幌举行的第11届冬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位点燃主火炬的是日本在校学生高田英纪。这是冬奥运史上,首次降此荣誉赋予一名学子,以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16年的冬奥会主会场设有两个火焰塔,一个是12年前的,一个是新建的。开幕式上,首先由奥地利的雪橇运动员约瑟夫-费斯特曼特尔点燃了新建塔上的火焰,然后再由他的同胞、高山滑雪运动员克里斯特尔-哈斯点燃了旧火炬塔。两个焰塔同时日日夜夜燃烧,标志着这个蒂罗尔州首府是冬季奥运会两次主办地。

1980年的第13届冬奥会上点燃运动场火炬的人与以往不同,点火人不是本国知名运动员或社会名流,而是一位年已45岁并有5个孩子的普莱西德湖的普通市民查尔斯-摩根-克尔博士。

点燃第14届冬奥会主体场火焰的是南斯拉夫女子花样滑冰冠军、21岁的桑德拉-杜布拉夫西奇。

1988年第14届冬奥会的奥运圣火由卡尔加里12岁的业余滑冰运动员罗宾-佩里点燃。

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标新立异,开幕式上,最终持火炬登上火炬台的是代表法国足球队夺得过欧锦赛冠军的普拉蒂尼和男孩弗朗希斯。由一位夏季奥运会项目名将在冬奥会开幕式担任此重任,迄今为止,也还没有第二例。

1994年的冬奥会上在跳台跳雪运动员斯登-哥鲁本手持奥运圣火飞跃了一百多米降落在主体育场内后,由滑雪运动员凯瑟林-诺丁尼斯交给哈肯-马格努斯王子点燃火炬。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前冬奥会女子花样滑冰冠军日裔美籍选手伊藤绿点燃了大会圣火。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也创了一项新纪录。该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是一个集体――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冰球冠军得主美国队的20名球员。如此多的人同时点火,不要说冬奥会,夏季奥运会也从未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