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比赛与NBA在规则上有哪些区别?
2.篮球的历史
3.加时赛之王是什么梗?
国际比赛与NBA在规则上有哪些区别?
国际比赛与NBA在规则上的区别:
1、比赛时间不同
和NBA一节比赛时间12分钟不同,国际比赛每节比赛时间为10分钟。四节比赛算下来,NBA一共48分钟,而国际比赛仅有40分钟。然而国际比赛的加时赛时间和NBA相同,都是5分钟。且二者都遵循24秒进攻时间限制规则。
2、球员犯规次数不同
在NBA中,球员得到6次犯规或者2次技术犯规才会被罚下;而国际比赛中球员只能犯规5次,且技术犯规次数也将计算在其中。
看上去减少一次犯规次数可能会对比赛造成一定影响,但考虑到比赛时间要缩短8分钟,因此实际上对比赛影响并不大。尽管个人犯规次数有所限制,但和NBA一样,一支球队在一节比赛中犯规满五次之后,任何一次犯规都会让对手走上罚球线。
3、三分线距离不同
国际比赛的三分线顶弧距离篮筐为6.75米,底线为6.6米;NBA的三分线顶弧距离篮筐为7.25米,底线为6.7米。
4、球队暂停数不同
在NBA比赛中,球队拥有足够的暂停数:每场比赛可以叫六次长暂停、两次短暂停(上下半场各一次),加时赛中还有三次60秒暂停。而国际比赛中,所有暂停时间都是1分钟,每支球队上半场可以叫两次暂停,下半场三次,加时赛只有一次。
且在国际比赛中,只有教练有权利叫暂停,球员不允许。
5、干扰球规则不同
在国际比赛中,一个球员在篮球还在篮筐上方时将其一掌扇出并不算违例。在国际篮球规则下,这是完全合法的。在国际比赛中,只要球还在上升,球员就可以触碰。而NBA比赛中,在同样情况下球员会被判罚干扰球。
6、区域防守更加盛行
任何形式的区域防守在国际比赛中都是被允许的。区域防守在NBA同样被允许,但由于三秒规则的存在,球员们不可以一直待在油漆区内,没有防守3秒这个概念。
扩展资料:
1、最著名的超级联赛-NBA
NBA是篮球史上所有最伟大球员的大家庭。从NBA第一位巨星乔治 迈肯,到波士顿凯尔特人王朝,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大鸟”伯德、“魔术师”约翰逊、伊赛亚 托马斯和迈克尔乔丹,再到后来的“黑曼巴”科比,NBA职业篮球赛不只成为一箱国际表演赛事,更是最为热门的观赏运动之一。
NBA现有球队30支,其中东部15支,西部15支。每支球队的队名除了标志着球队的所在地外,还有个有趣的爱称!
2、奥运会篮球比赛
1936你那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上,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奥运会的篮球比赛用上下半场,没半场20分钟的赛制。如果打平,进行5分钟加时赛。
自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起,奥运会篮球比赛向职业选手开放。此后,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成为美国职业篮球的表演赛。由“飞人”迈克尔乔丹、“魔术师”约翰逊 和“大鸟”拉里伯德率领的美国“梦之队”轻松地夺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男篮冠军。
自从篮球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后,美国队只失过3次冠军,1972和1988年败在当时苏联队手下。1980年因抵制没有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但随着篮球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世界篮球与美国篮球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3、世界锦标赛
世界锦标赛是由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主办的国际篮球比赛,每隔四年一届,男女分开举行,男子1950年举行第一届。
女子1953年举行第一届,规定没届参赛者不能少于八个队,最多16个队,通常是东道国、上届锦标赛前三名、上届奥运会前三名以及南美、北美、中美、亚、欧、非、大洋洲各洲的冠军和东道国的特邀赛。比赛分三组进行预赛,取各组前两名,加上东道国和上届冠军,进行单循环决赛!
4、欧洲篮球联赛
欧洲篮球联赛由16支球队组成,是除了NBA收益最好的联盟,在球员工资方面,它们大约有100名球员比NBA的100名球员赚得还要多,联盟中的人才与薪金水平相称。
上赛季的一些欧洲篮球联赛的明星,如米洛斯·特奥多西奇(快船)、肖恩·拉金(波士顿队)和赛迪-奥斯曼(克利夫兰队)都加入了NBA球队。欧洲联赛每年从十月开始,通常在六月结束,赛季长度与NBA几乎一样。
5、西班牙的联赛
西班牙甲级联赛近年来因该国金融危机而蒙受损失,是以没有10年前那么强劲。然而,联赛仍然保持着在欧洲所有联赛中的领先职位。ACB今朝有五个俱乐部在欧洲冠军联赛比赛,三个俱乐部在欧洲杯比赛,在FIBA篮球冠军联赛有四支球队。说了然ACB的竞争力和俱乐部深度。
6、VTB联赛
除了是拥有13支球队的俄罗斯国内顶级联赛,也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球队的连系联赛。本赛季联盟中约莫有20名前NBA球员。
7、中国男人篮球职业联赛CBA
虽然与欧洲篮球比力程度有很大差距,可是球迷数目浩繁,浩繁着名NBA球员和欧洲明星加盟,由于赛季比力其他联赛赛程过短,良多外籍球员在效力完CBA后可以继续签约其他联赛。
百度百科-NBA
百度百科-奥运会篮球比赛
百度百科-世界锦标赛
百度百科-欧洲篮球联赛
百度百科-西班牙的联赛
百度百科-VTB联赛
百度百科-中国男人篮球职业联赛
篮球的历史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篮球起源与发展
起源:现代篮球运动自1891年起源与美国。是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春田市)当时的青年基督教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当时称为"奈史密斯球"后又称"筐球"最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是向篮球筐中投球,边形象的命为篮球。
一,初创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二,完善、推广时期(20世纪30至40年代)
三,普及、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
四,全面提高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五,创新攀高时期(20世纪90年代-)
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将继续向着"高" 、"快" 、"全" 、"准"、"全"和"女篮男化" 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发展。
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一、"高"的新意
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典范。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二、"快"的延伸
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战术方法。
第一, 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延伸。
三、"准"的发展
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
四、"全的演进
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
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
第二, 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
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
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全面整体成员中高大队员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特殊高大中锋队员的数量和质量,能给对方构成威胁力和实战攻击力。
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队员以核心的组织才能、掌握绝招。
第四,全队个人和整体做战的速度,和节奏。应运用战术的简练性,应变意识、才智与能力的综和水平。
第五,具有独特的个人与全队整体防守的意识作风和看家本领。
第六,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的高水平。
加时赛之王是什么梗?
足球的魅力是无穷的,随着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的到来,平时看球的、不看球的都被这股狂热的足球风感染了。在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克罗地亚凭借点球大战赢了日本,成功进入四强,因此“加时赛之王”这个老梗又火了。
如果你是一个体育爱好者的话,那么对加时赛这个概念不会陌生,看到加时赛之王一定能会心一笑。“王”顾名思义,就是强者,位于金字塔顶尖的人,因此“加时赛之王”就是指在加时赛上表现优异的强者。如果一次两次凭借加时赛获胜,就能称王的话,那么克罗地亚绝对是加时赛的“王中王”。下面先普及一下“加时赛”的概念,解释一下克罗地亚被称为“加时赛之王”的原因,最后再补充两种特殊的加时赛机制(“金”、“银”球制)
一、加时赛的概念
加时赛一般用在淘汰赛中,因为淘汰赛一定要决出胜负。加时赛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用:不需要淘汰一支队伍,不会用;在正常的比赛时间内能决出胜负,也不会用。如果在常规的比赛时间内无法决出胜负,则会进入加时赛。就比如说克罗地亚和日本的这场比赛,因为他俩战平了,因此进入了加时赛。
加时赛并非是足球的专利,篮球也有类似的加时赛。足球的加时赛是30分钟,分为上下半场,每半场15分钟。如果加时赛还没法决出胜负,则会启动点球大战,直到决出胜负为止。点球大战虽然不限时,但它可以作为加时赛的衍生,如果加时赛是决胜负的方案A的话,那么它则是方案B。因此凭借点球大战获胜,也能被称为“加时赛之王”。
克罗地亚和日本踢得有来有回,一路从常规比赛踢到加时赛,又踢到了点球大战。点球大战是非常考验球员的体力和心理素质的。比赛进行到点球大赛时,哪怕是球迷也很疲劳了,更不要说在场上跑的球员了。而且加时赛后几乎没啥休息时间,直接进入点球大战(大部分球员可以在队长和裁判沟通以及投掷硬币决定顺序的时候,休息几分钟)。同时也非常考验主帅,因为他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安排好上场的五名的球员,并给队伍打气。当然门将的压力也不小。虽然比赛进行到点球大战的场面,并不常见,但在点球大战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门将的精彩表现。
二、加时赛之王——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是当之无愧的加时赛之王,点球大赛之神。克罗地亚在近8场国际大赛的淘汰赛中,有7场进入了加时赛(除了上届世界杯决赛)。
这7场加时赛,第一场是2008年欧洲杯1/4决赛,第二场加时赛是2016年欧洲杯1/8决赛,第三场是上届世界杯1/8决赛,克罗地亚与丹麦,第四场是上届世界杯1/4决赛,克罗地亚与东道主俄罗斯,第五场是还是上届世界杯,半决赛时克罗地亚与英格兰,第六场是去年欧洲杯1/8决赛中,克罗地亚与西班牙,第七场就是我们熟悉的克罗地亚战日本了。
克罗地亚的“门神”里瓦克维奇
虽然不是每一场加时赛,克罗地亚都打赢了,但是把这么多场比赛都打到加时赛,甚至点球大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估计没有哪个国家队,有克罗地亚这么丰富的“加时赛”经验了。
加时赛后面是点球大战,是球赛中最具看点的一个环节,球进或者不进,都很刺激。克罗地亚的门将里瓦克维奇,宛如门神,在点球大战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赛如果来到了加时赛,也就差不多进入了克罗地亚的主场。论经验,克罗地亚有丰富的“加时赛”经验;论实力,克罗地亚有精准的点球射门技术以及强悍的门将。加时赛之王,克罗地亚当之无愧。
三、“金”“银”球制加时赛
本届世界杯采用的加时赛机制,是传统的。就是一场比赛三十分钟,分为上下半场,要打满30分钟。规则和前面的比赛一样,也会有红黄牌。但加时赛还有两种特殊的机制,金球制、银球制,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
金球制:也叫突然死亡法,最早来自1992年的《泰晤士报》。如果两支球队在淘汰赛90分钟内打平,则进行上下个15分钟的加时赛。哪一队率先在比赛中进球,那么这支队伍就获胜了。这个球就显得非常的“金贵”,叫它“金球”,真不为过。
银球制:与金球制不同,不以一球定输赢,而是以半场定输赢。每个半场15分钟,如果一方在上半场比方高,则获胜;如果双方依旧比分持平,则进入下半场比赛,继续决胜负。与金球制相比,一个“球”的价值就没那么大了,因此把这球成为“银球”。不过银球制在2004年2月的时候被国际球联废除了。
虽然这两种球制已经被废除了,但它们在历史上曾留下过很多精彩的画面。多了解一些,也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