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奥运会举重-悉尼奥运会举重林伟宁

tamoadmin

1.2000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中国队名单

2.林伟宁的退役生活

2000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中国队名单

悉尼奥运会举重-悉尼奥运会举重林伟宁

2000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中国队名单:杨霞、陈晓敏、林伟宁、丁美媛。

杨霞: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冠军,

陈晓敏: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重女子63公斤级冠军,

林伟宁: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9公斤级冠军,

丁美媛;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冠军。

林伟宁的退役生活

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9公斤级冠军林伟宁,自2001年九运会退役后,已褪去了举重场上奋勇争先时练就的霸气,几年的求学生涯,使得这位巾帼英雄除了保持始终如一的洒脱个性外,言谈举止中已尽是知性女性的从容。的确,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现在的林伟宁已完全融入了另外一个角色。

林伟宁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体育总会秘书处任职,但她仍然关注着举重的发展,“尽管已经退役了,但我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举重。”谈及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举重,林伟宁感慨万千。“我当初选择退役,除了伤病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从事的这个项目上后继有人,当时刘春红已经冒出来了,成绩也非常出色,自己的离开应该不会影响到山东乃至中国举重队的运动成绩。此后求学期间,我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国举重项目的动态和发展,雅典奥运会上,看到刘春红和唐功红两位师妹拿了冠军,我心里与她俩一样高兴。” 事实上,林伟宁在悉尼奥运会期间就饱受腰伤困扰,奥运会夺冠后因为一段时间内训练不够系统,伤病更是日益加重。2001年九运会后,这位奥运冠军毅然选择了退役,在山东省体育局和山东大学的帮助下,成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林伟宁说:“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求学这几年也是我一生中最充实的日子,当然,我学到的东西也让我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的确,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改变了林伟宁,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学到了重新走入社会的本领,为此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忆起求学这几年,林伟宁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我当时还是想学一些运动管理方面的专业,因为对举重的感情太深,也是我的特长。但当时那里就只有工商管理一个专业,我一度犹豫过,好在不久体育学院的老师告诉我,管理学都是相通的,大可不必担心,我才又坚定了信念。刚进入大学时,自己感觉很吃力,多亏老师和同学的倾力相助,我才顺利完成学业,也才有了我的今天。” 2003年底,林伟宁与贾卫国在山东省青联组织的活动上相识,结果两人在古诗词上找到了共同语言。“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这样,两人由相识到相知,到2005年9月步入婚姻殿堂。不久,林伟宁一对双胞胎儿子降生,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就此组成。林伟宁告诉记者,关于诗的交流,他们一直持续到

现在。“受贾军官的影响,我对诗的认识已不是当初的不懂装懂了,我对文学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这对我目前的职业帮助很大。”在林伟宁的爱情观里,似乎没有奥运冠军的字眼,“他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有责任感事业心,而且我俩的沟通特别好,有时候不用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好多事情,他做的,就是我想的。” “每次想到悉尼,那天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当然,每次回忆都会有不同的感慨,记忆随着时间总会加进新的影子。”说起七年前的夺冠,林伟宁依然很有感慨。当时,由于抓举第三112.5公斤失败,林伟宁一下子被匈牙利选手马库斯拉下了2.5公斤;挺举进行到第二把时,平时举137公斤如同儿戏的林伟宁又没有成功。“我当时太紧张了。”林伟宁说。 的是,马库斯第三次试举没有成功,林伟宁靠体重优势赢得了这块金牌。随着马库斯黯然退场,林伟宁扑在教练怀里痛哭起来。“自从队友杨霞和陈晓敏夺取金牌后,我的压力也大了起来,再加上患了感冒,腰部的旧伤也经常发作,感觉很不好,赛前那晚只睡了四个多小时。”林伟宁说道。由于林伟宁赢在体重上,多少让人感到不太痛快。但作为当事者,林伟宁有自己的看法:“从比赛前的情况看,毫无疑问是我占优势。但实际的情形是,我作为中国女子举重队第三位出场的选手,前面两个队友都夺得了金牌,而且都破了世界纪录,当时我感觉压力太大了!”

不过,比赛虽然艰苦,林伟宁还是有惊无险锁定冠军。“冠军到手后,我和教练将最后一把的目标定在破世界纪录上,就将重量一下子加到140公斤,遗憾的是没有举起来。如果当时要135公斤或者137公斤,一样会赢得很漂

林伟宁

亮。”林伟宁说:“一切都过去了,万幸的是我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赛后我真是如释重负,感觉像虚脱了一样。” 距离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早已不是运动员的林伟宁坦言,她的心仍会和祖国的运动健儿一起冲向2008。尽管自己被幸福环绕,林伟宁还是有些遗憾,“特别羡慕这些可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驰骋赛场,为国效力。”与林伟宁那时不同,现在国际举联修改了举重规则,由原来的每把至少增加2.5公斤减少到1公斤,这被普遍认为是针对一向善用战术的中国军团。对此,林伟宁有自己的看法:“应该说,每次规则的改变,大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强者就是强者,战术仅仅是手段。就是说只要我们实力在,一开把就压对手5公斤,其他人再怎么调整也很难追上。所以我觉得,虽然这次规则调整是有意针对中国军团,但影响不会很大,就像乒乓球的小球改大球一样。”

“我自己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2008年能够到北京去,能够重新回到中国女子举重队的怀抱,能够亲眼看到师妹们在北京登上最高领奖台。我想,我也能分享她们的喜悦,我也会为她们自豪,为北京奥运会自豪,为我们祖国自豪。”谈到此,林伟宁多少有些动情。“一日曾为国征战,一生将为国而战,这是我们这些当运动员的特别体会。那种身穿国家队队服、身披国旗出现在奥运赛场上的场面,曾让我数次从梦中惊醒,也在我身上刻下烙印,终生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