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办08奥运会我国花消的经费数目是?
2.08年的奥运会给中国带来那些收益?
3.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所能获得的最大好处?
4.中国办08年奥运会,总共下来赚了多少钱?
5.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举办08奥运会我国花消的经费数目是?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运营费用均接近20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运营费用达到了24亿美元。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运营费预算曾几度发生变化。
最初,北京奥申委提出的预算为16.25亿美元。随后2003年,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维尔布鲁根表示,这个数字调整为17亿美元。
2005年8月,北京奥组委副于再清表示,北京奥运会的总预算为23亿美元,这23亿美元的资金将不会依靠国家拨款,主要的来源是国际奥委会约10亿美元,剩下的13亿美元将主要依靠组委会通过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以及门票销售等来筹集。
事实上,对于北京为这场体育盛会而作的投入,早有测算。
2003年出版的《北京奥运经济 研究》一书透露,根据北京申奥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十五”的数据显示,对奥运总投入将达2800亿元人民币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余150亿元将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该书是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编的。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这些数字并非一成不变。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副部长余小萱曾透露,在北京奥运投资的预算方案中,环境治理的投资资金作过调整,从450亿元增加到570亿元。
承建压力
北京市一直在强调树立“节俭办奥运”的观念。北京市曾对奥运会场馆建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曾投入最大的国家体育馆“鸟巢”经过瘦身,成本从预算38.9亿元减少到了23亿元。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用钢量也从最初的4900吨减至4300吨。
不过,预算的压力仍然困扰着承建单位。一些奥运场馆的施工企业由于预算固定,在材料成本等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因此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
由于“水立方”用的ETFE(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薄膜成本很高,不久前,承包单位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经理孙洪庄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原造价为10亿元的“水立方”成本控制压力加大。
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办公室主任徐波今年1月对此表示,确实有个别场馆可能出现施工企业的实际支出高于投标预期的情况。但他们对承建单位履约有信心,同时也在加强对投资的成本控制。
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将使奥运场馆的建设费用严格按照投资概算进行控制。
按照,今年北京奥运会全部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要在年底前完成,以确保23项测试赛举行。
国际奥委会罗格也曾表示,他并不担心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出现财务问题。他认为,北京奥运会运营百分之百会盈利,至少也能保证收支平衡。
对于北京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罗格认为,这要由中国和中国人民自己来决策,而且中国人民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也将从中受益。而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计算得清楚的事。
08年的奥运会给中国带来那些收益?
1、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将处在以结构调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更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困难的矛盾以及“入世”、经济全球化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的要求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主办奥运会是最佳、最典型的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奥运会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以北京为例,从1999年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到2008年奥运会圆满结束,这10年将会出现前期的“盼奥运”和后期的“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奥运”的祥和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奥运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不断完善。扩大市场开放度除了市场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推动之外,利用重大来有意识地推动这一进程尤为重要。主办奥运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主办国的、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将会达到1323亿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对国内外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奥运工程都要求有一流的设计水平、一流的工艺和施工水平以及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标管理中绝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3、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成为西方阵营竭力遏制和打压的对象,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中,对中国的正面报导并不多,中国通过申办和主办奥运会,将使西方媒体不得不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持续关注中国,并给予更多正面和客观的报导。这种长周期、高频率的报导,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树立“国家品牌”都有重要作用。国家盛,企业兴。国家这一大品牌打响了,企业的小品牌才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才会更具国际影响力。另外,承办奥运会还能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本届奥运会共有106家企业成为各类赞助商,其中TOP赞助商24家 澳大利亚公司13家 ,支持商18家。一般产品供应商40家,体育产品供应商24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本国公司。这些企业借助奥运会的巨大传播力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有了国际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国内的众多企业就可以借助奥运会来推进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跃升。
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所能获得的最大好处?
说到奥运会是否赢利,首先要明确赢利的主体是谁。一般说来,一届奥运会是否赢利,一般指的是奥运会主办城市组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机构,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问北京奥运会能否赢利,如果没有特指,一般就是指北京奥组委能否赢利。 主办城市组委会如果赢利,一般认为是皆大欢喜;亏损了,肯定不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是这样,是赢利是亏损,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有些主办城市组委会,虽然举办奥运会本身没有赢利,但主办城市的市民却得到了实惠,并对城远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难道能说主办城市组委会的亏损就一定是坏事?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奥运会期间,主办城市相当的投入用于场馆建设和与奥运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虽然最后算账组委会亏损了,即收入小于支出,但由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却为雅典市民带来实惠,并为城远发展提供了条件,能够说这种亏损就一定是坏事? 主办城市组委会赢利,在一般情况下应当看作是好事,但赢利是否越多越好呢?这也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对主办城市组委会来说,收支相抵后的赢利,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国际奥委会。正因为此,很多国家主办城市组委会的财政预算,大体都是按照少赢利或零赢利来做安排的。以伦敦为例,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预算收入是24.62亿美元,预算支出也是24.62亿美元(其中包括1.05亿美元的不可预知费用)。北京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曾对世界做出承诺,将赢利所得,建立一笔基金用于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奥组委的收入与支出,基本思路是大体平衡,略有赢利。正因为此,在北京申奥报告里,在总预算16亿多美元的前提下,争取有1%左右的盈余。即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这样就有了1600万美元的结余。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几年的筹备,特别是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超过预期的情况下,其赢利空间是否也会有所提升。 可以对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做一分析。 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收入,这应当是北京奥组委最大一笔收入来源。2008年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给北京奥组委的电视转播收入达到了8.3亿美元。二是国际奥委会分给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收益。2008年,这笔市场开发收益也达到了3.34亿美元。三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获得的商业收益,这是一笔仅次于电视传播收入的一笔收入来源。这笔收益,最初预算是4亿美元,由于企业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开发超过预期,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收入超过悉尼和雅典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的判断。此外,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还包括奥运会门票和纪念品收入,中国的财政补贴,赛后物质的处理收益,个人与集体的捐赠等。按照目前的来源分析,北京奥组委的收入超过20亿美元是没有问题的。 但绝对不能对2008年奥运会的赢利有太多的奢望。在支出方面,由于种种因素变化,由于前期对一些预算支出缺乏足够认识,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原先所做的预算支出,现在看来明显偏低。例如对保险、风险管理、公关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认识不足,在这方面的支出将有大幅度提升。此外,由于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城市的要求不断提高,支出也随之增加。以电视转播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实现晰度电视转播,这一技术升级是需要有大量技术投入的。奥运会的城市景观投入,也超过最初所做预算。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城市的城市景观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高了,投入自然增加。上述分析意味着,在收入增加的同时,2008年奥运会的支出也将有大幅度提升。但2008年奥运会支出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目前只能给出一个大致判断。按照北京奥组委副蒋效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给出的支出数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运行经费不会超过雅典奥运会,从大数上说,少于2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8年奥运会收入与支出将十分接近。北京奥组委能否赢利,现在看来,也并不一定是铁板钉钉。即使能够赢利,其空间也十分有限。 实际上,不论北京奥组委是否赢利,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中国,一定会从举办奥运会得到巨大收益。2008年奥运会,将极大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将极大增强全球华人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2008年奥运会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并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厚重的一页。对主办城市北京来说,通过奥运会,将极大地提升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整个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扩大了在全球的影响,城市景观和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市民从中得到实惠。中国,中国北京,以及中国香港、青岛、上海、天津、秦皇岛、沈阳六个奥运会举办城市都从筹备承办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北京奥运会几年筹办的过程分析,其积极影响正在显现。 2008年奥运会,中国将是最大的赢家。从这一意义分析,北京奥运会赢利没商量。
中国办08年奥运会,总共下来赚了多少钱?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蒋效愚在举行的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经过调整,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如下: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也就是说,到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曲终人散,北京坐下来盘点收支时,会发现自己挣了1.3亿元人民币。
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要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建设资金,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投资额将在350亿美元左右。奥运会将有助于举办国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棘手的经济问题。而且承办奥运带来的经济意义不只在于奥运会当年,而是一个长达6-10年的高速增长期。同时更要指出的是,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时,由于投资突然失速,会给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既要考虑奥运会举办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更要考虑到奥运会结束后的经济保障问题。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经过100年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已经具有全球性、持续性、综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内涵高、筹办时间长、投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和竞赛水平高等特点。它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奥运会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今任何一项其他社会文化活动。
北京申奥成功预示着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可能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获得更快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的社会经济产生以下主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从举办奥运会获得的收入来源将举办奥运会的模式分为:投资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营销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场营销为主,投资为辅的模式。根据洛杉矶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鉴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问题。
探讨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机制显示,奥运会首先作用于主办地的支出、形象和技术,然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互动机制最终体现为产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根据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奥运会经营盈利、净经济效益为正;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较大;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强度数值不大;奥运会受益产业比较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着差异性。
笔者根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显示,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国内旅游并不突出;奥运会旅游活动主要基准在主办城市和地区,区域扩散效果不突出,从数值上看奥运会旅游效应的强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但奥运会对主办地形象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对奥运会旅游和经济影响的预测应该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2、奥运经济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比例达1.23%,为我国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京津冀区域增长的途径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北京奥运经济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对京津冀区域出口的扩张带来经济的聚集,新的企业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成本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
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奥运经济的动态性区域经济影响得出,主办城市北京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性的需求效应,北京由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向河北、天津地区扩散经济、旅游和交通活动,经济会因此增长1.2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财政局统计的2000年悉尼奥运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显示,主办奥运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结合中国的情况,目前的多数失业属结构性失业而不是周期性失业,根据北京对奥运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奥运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考虑,在面对奥运会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会更大,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3、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经济增长0.3%-0.5%,为北京经济增长2%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财政预算,北京奥组委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预算收入为16.25亿美元,盈利0.16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中,没有奥运会也将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公路铁路交通和机场建设费用,合计123.85亿美元;而因奥运会而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合计18.71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城市、地区或国家以及私人投资)总计为142.56亿美元。这样,奥运会相关总支出为1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人民币。
奥运带来的经济冲击(投资、消费、出口、债务等)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产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数量上(而不是长期增长率)的增加。
(二)负面影响
1、奥运主办城市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可能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刚刚提出西部大开发,这两年的投资正开始向西部倾斜,现在北京办奥运,一下投资2800亿,等于说又来了一个东部大开发,那么怎样体现出对西部的倾斜?如果东西部同时倾斜,有这么大的财力吗?另外,对上海这样与北京直接竞争的城市来说,北京的城市发展是否会影响到未来上海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呢?
2、在奥运会闭幕以后,有一些为奥运会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利用率会降低。
3、奥运会场馆大量的增加以后,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也是这样,会造成通货膨胀。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由于尚缺少对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检验,还不能断定北京奥运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期限。
经过进一步分析预测得出,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因为奥运会对北京市的基础性或者生产过程改进或者的更集约化利用,那么无疑将提高北京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改进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从这种改进或增加的时间性来讲,增长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奥运经济虽然能带来服务业需求在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但并不是长期的。因此,对于来说,要提前预防,严格控制,取各种方法阻止企业进入的盲目性,避免竞争能力较差的企业无序地进入;对于企业来说,要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定位,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做起,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进行发展,同时加强自律,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等有损行业发展的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