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新闻人物-奥运会新闻工作者

tamoadmin

1.先进新闻工作者主要事迹2篇

2.奥运会励志故事

3.记者就是“记着”

先进新闻工作者主要事迹2篇

奥运新闻人物-奥运会新闻工作者

 先进新闻工作者主要事迹2篇

01

 xx,大学学历,中级职称,现任任城电视台专题一部主任、总制片人。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协会会员。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被市、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局、任城区委宣传部、任城广播电视局等单位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通讯员、优秀共青团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部室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围绕宣传中心,踏实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该同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中全会精神、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素质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为人诚实守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严格要求自己,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充分体现了任城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向上、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

 二、求真务实,努力工作。

 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是一个视事业比性命还要重的人,在年2月担任新闻部主任时,女儿刚出生,他几乎没在妻子的病床前照顾过一整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女儿还没满月,他就把妻子和女儿送到了的岳母家,直到孩子满了一周岁才把母女俩接了回来,由于一年没见上几回,到现在女儿也不会叫爸爸。妻子孩子不在身边,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双休日几乎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即便是过春节,他也未能与妻儿共度除夕,直到年初三他才放去看望女儿。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就换上了颈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症,年月22日7点多钟,骨质增生压迫的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最后用救护车拉到医院进行治疗。不到九点半,他带着充气式牵引器又来到办公室。从此,这个牵引器经常伴随着他,而他一天病也没请过。

 对新闻工作刻苦钻研,时刻想着创新。年担任新闻部副主任时,就主动请缨策划创办了《周末聚焦》栏目,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电视新闻的创新之路。当时栏目组只有两个人,要涉及访、编辑、制作、字幕等工作,工作复杂、而且量大、时间紧。为完成这每周一期的节目,他把后期制作的时间全安排在星期六、星期天来干。栏目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全年共播出24期500多分钟,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在担任新闻部主任后,他加大了新闻部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内部竞争机制,强化了管理工作,把记者、编辑、制作人员的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与工资奖金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通过有序的竞争,使内部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另外,他经常性的组织学习研讨活动邀请老师和专家前来讲课,有效地促进了记者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年一年他组织人员策划制作了《产业结构调整之路》、《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南方考察纪行》等八个系列报道共42集,这是任城电视台建台以来没有过的。

 在带领大家干的同时,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进行考核,每年他在市以及新闻媒体发稿在100篇左右,自95年以来以来,他在市级新闻单位发稿七百余篇,省级新闻单位百余篇,三十余篇稿件分获获市级好新闻奖一二等奖。他编辑制作的《葡萄园里的新闻发布会》评为省新闻奖三等奖。他制报道的《任城区发现百余幅照片》在1998年11月24日在纪念诞辰百年这天,在中央台1套、2套、4套的新闻中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在1998年,针对乡镇机关人员臃肿矛盾反映比较突出的情况,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任城区廿里铺镇的机关改革进行了精心的访,稿件《四岗分流减员增效》在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对当时的乡镇机关改革总结了一些经验,受到好评。年,任城区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省、市领导多次到任城区视察给与肯定。总结了任城区的工作经验,制作了三集系列报道《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新闻联播》中重头播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工作积极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栏目。

 xx年,因为工作需要,到专题部担任主任,负责全局专题片的制作播出,到任以后,该同志紧紧围绕全区宣传工作重心大局,先后开办了《走进任城》、《任城计生》、《家园》、《宝宝秀》等栏目,今年,围绕区委、区建立文化强区的目标,开办了《人文任城》栏目,不断摸索,加强栏目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根据栏目定位,聘请了十几位市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栏目顾问,丰富了栏目内涵,较好地完成了每周一期的节目制播任务。《人文任城》初现名栏目的风,受到区领导及观众的好评,

 四、团结同志,乐于助人。

 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团结,工作上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对同志平易近人,以诚相待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事不对人,说话做事爽快耿直,直截了当、毫不隐晦。不揽功诿过,虚心听取反面意见,自己经常静下心来,经常反思、检查自己,工作中有失误的勇于承担,同志之间说话有出入的互相理解,求同存异。

 02

 王天定:男,1955年出生,党员,主任记者,1993年从事新闻工作,现任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

 他长年坚持在基层访,跑遍了全省158个市、县、区的1000多个乡镇,每年在基层访的时间都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都在400幅以上。他的新闻摄影作品《棉农疼爱专家》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他作品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项。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和豫西山区遭受特大洪灾,他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省慈善总会支持下,举办了?王天定摄影作品赈灾义卖?,把全部所得10万元钱捐献给西华县建希望小学。他先后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绿化奖章?荣誉。2007年,他被推选为?奥运会火炬传递手?。

 王天定从不忘记学习,撰写的《摄影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浅谈党报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向》等论文发表后,为河南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拍摄了大量宣传河南生态旅游的风光照片,其中《中原自然风》一书作为河南代表团访美礼品,由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永久收藏。

奥运会励志故事

奥运会里面也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体操专案冠军李小双

李小双1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进入国家队,1983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队的****;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19年,李小双由于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著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跳水冠军胡佳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专案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讯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鐗。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 *** 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专案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记者就是“记着”

“记者”两个字背后深重的意义才是“记着”。这是在经历了为数不多的事情以及从很多媒体前辈那里学到并总结的。

也许人和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工作都是具有某种隐隐约约的缘分的,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实则在过往的生活里处处都有预兆。记者梦、媒体工作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心底悄悄生长发芽,但让我感到强烈意愿的的确存在着几件很有标志性意义的。

第一件是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我正上初三,有三件特别大的事。首先是南方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冰冻灾害。记者们在现场访报道中忍受着寒冷也要让这里的信息第一时间被外界知道,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女记者在直播报道中途忽然晕倒,原来是在恶劣的天气下感冒发烧没有及时治疗的缘故。

接着便是5·12汶川大地震,一个快要面临中考的少女,在紧张的备考中憧憬未来18岁的天空时,午后一声声巨响成为这段路程当中无法抹去的记忆。那一天下午的地动山摇让整个祖国和华夏儿女沉浸在无尽的悲痛当中,当时的我在学校临时放后一边拿着习题复习,一边听着电视里24小时不间断的对灾情的实时播报自然而然的流泪,往往一页纸被浸湿了,习题也未做一道。那个时候,能感觉得到人性最脆弱的一面。但让我渐渐打起精神的却是电视机前那一个个戴着黑眼圈和安全帽,穿戴没有往日整洁的前线记者,他/她们随时根据在现场掌握的一手信息向外播报着信息,担任着外界和那个到处蔓延着悲恸的地方的联络员。往往是报道途中伴随着强烈的余震,那个时候除了崇敬便是担心。但却没有因此退缩,反而在心里默默的认定那就是将来的职业,坚定地莫名其妙。

然后是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在经历了莫大的创伤后,我们没有倒在废墟上,在国家整体有序的打气鼓劲中,奥运会不仅成功举办了,且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强不息、文化博大精深的拥有古老文明和内涵的中国。奥运会期间第一时间向国人送来一个个捷报的声音是那些永远活跃在前线的记者以及很多媒体工作者。那个时候,似乎已经非她不可了。

第二件是高考后的填报志愿。那一年是2011年。阴差阳错我并没有在大学学习新闻专业,而且是与之相差很远的专业。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让我更加明白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大学四年,所有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我全都选择和新闻有关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的新闻部做记者,加入杂志社做编,看一切和新闻有关的书,此后便一头栽进去,做的乐趣无穷,并得到了一些成绩和褒奖。

第三件便是2014年的考研。毅然决然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我知道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了。就像兜兜转转相爱却不得不错过的两个恋人,在分开后的日思夜念中更清楚只有对方才是真正对的人,因此不远万里,克服重重险阻终于重逢一样。也正是如此,复习的过程于我而言乐大于苦,学的省心,也更加用心。因为我选对了。到最后的金榜题名,谁也没有辜负谁。

这三件事被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标志性意义最大的事,其实很多东西在一次次小小的抉择中已经成了定局。

到后来看柴静的《看见》,被她一声声毫不客气、掷地有声的疑问所打动、吸引。她用心在做新闻,用专业发问,用真诚记录着这个社会。再到近来看到白岩松的《白说》,我才知道,那些看起来四两拨千斤、口吐莲花、举止不凡的人都是默默守着平淡的日子为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不断努力增加厚度的人,他们懂得蛰伏,懂得坚守,懂得进退。他们的发问是有温度的,做着媒体人真正最该做的事。因此,尊重和崇敬也就来的顺其自然。至少于我而言,我是以他们为标杆,从心底里崇敬的。

白岩松在书里说,新闻人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而且新闻人做的事也许不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但不应该使这个世界越来越糟。每一句都鞭辟入里,让人如沐春风,读着舒服。

嗯,“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只有真正去关心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里的人,敢于揭露真相,推动问题解决的媒体工作者才能无愧于“无冕之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