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
2.陈梦和王曼昱的苦战结果怎样,孙颖莎陈幸同的比赛结果如何?
3.进入乒乓球省队需要多大技术?
4.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5.乒超俱乐部运动员最多待几年
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
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
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昨晚2021乒超女团半决赛第二场比赛战罢,孙颖莎成功拿到了11月休斯敦世乒赛单打席位,锁定了本次乒超MVP,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
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1北京时间10月11日消息,2021赛季乒超联赛女团半决赛结束。“小魔王”孙颖莎卫冕冠军深圳大学队、世界第一陈梦和王曼昱领衔的山东鲁能队会师决赛。个人战绩和荣誉方面,孙颖莎以1250分登上个人积分榜的第一,并夺得MVP。
深圳大学队与大土河华理队的乒超联赛女子团体半决赛之前,在乒超联赛个人积分榜上,这两支球队的1号主力孙颖莎、王艺迪,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一位。其中,王艺迪以1200分高居个人积分的第一位,孙颖莎则以1050分排在个人积分榜的第二位。
到了半决赛,每场单打的胜者将获得200分的个人积分。这也意味着,孙颖莎与王艺迪之间的比赛,谁能获胜,谁将锁定个人积分的第一位,成为最终的赢家。深圳大学队与大土河华理队的这场半决赛,经过一番争夺,卫冕冠军3-0轻松获胜。
其中,孙颖莎与王艺迪的比赛发生在第二盘。“小魔王”孙颖莎没有受全运会女子团体半决赛、本次乒超联赛小组赛,0-3、1-3连续两次输给王艺迪的影响。这场比赛,孙颖莎的表现非常出色,11-3、11-8、11-9直落三局战胜王艺迪。
3-0战胜王艺迪之后,队友陈幸同也以3-0战胜李雅可,深圳大学队就以3-0击败大土河华理队晋级女子团体决赛。孙颖莎的个人积分上升到1250分,反超王艺迪的1200分登上第一位并赢得MVP。对此,球迷和网友纷纷送上祝福:“恭喜孙颖莎获得2021乒超联赛MVP奖!”
凭着这场比赛的胜利,孙颖莎不仅以1250分夺得个人积分的第一名,同时赢得今年乒超联赛的女子最佳球员(MVP),王艺迪则功亏一篑。祝贺孙颖莎!
孙颖莎1250分勇夺乒超MVP210日晚,2021年乒超联赛女团半决赛第二场比赛战罢,孙颖莎率领深圳大学队以3比0战胜大土河华理,顺利晋级决赛。孙颖莎也凭借本场比赛的出色发挥,成功拿到了11月休斯敦世乒赛单打席位,同时也锁定了本次乒超联赛的MVP。
首盘双打比赛顾玉婷/何卓佳对阵车晓曦/李雅可,首局双方你来我往,一路战至10平,来到关键球,顾玉婷/何卓佳连得2分,以12比10拿下第一局。随后顾玉婷/何卓佳轰出11比5再赢一局。第三局顾玉婷/何卓佳全面领跑,最终以11比3结束比赛,成功为深圳大学队夺得了宝贵的第1分。
第二盘孙颖莎对阵王艺迪,此前在小组赛当中王艺迪3比1战胜孙颖莎。本次对决孙颖莎上演绝地反击,首局孙颖莎6比0领先,很快轰出11比3拔得头筹。第二局,孙颖莎以11比8再下一城。关键的'第三局,王艺迪背水一战,一直将追到9比10,孙颖莎接发球主动抢攻,以11比9险胜,最终大3比0赢得胜利。
第三场何卓佳对阵李雅可,首局何卓佳11比6先下一城,随后何卓佳11比3再赢一局。第三局何卓佳5比1领先,紧接着连续得分,以11比3胜出。何卓佳3比0速胜李雅可,为深圳大学拿下了最后一分,成功晋级决赛。
本场半决赛,孙颖莎与王艺迪的争夺颇具看点,这是双方第三次交手。在全运会女团半决赛中,孙颖莎0比3王艺迪,在此前进行的乒超小组赛中,孙颖莎1比3再次落败。本场对决,对于孙颖莎来说不仅是复仇之战,更是撕毁“孙颖莎克星”标签的关键战役。在本场比赛之前,王艺迪以1200分排名女子单打积分榜首位,孙颖莎以1050分排在第二位。
根据乒超联赛积分规则,循环赛阶段胜一场积150分,淘汰赛阶段胜一场积200分。本场对决,“小魔王”孙颖莎不负众望,直落三局战胜王艺迪,拿到200个积分,反超王艺迪升到积分榜首位。她也继陈梦、王曼昱之后,拿到了女乒的第三个世乒赛单打名额。此前,陈梦凭借东京奥运会模拟赛女子积分榜第一名、王曼昱凭借全运会女单冠军都已经拿到世乒赛单打门票。
获得个人MVP后,孙颖莎表示,“这是关键一战,之前两次不敌王艺迪,赛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困难准备。值得肯定的是,自己一上来调动很快,赛前准备的一些技战术在场上也实现得不错,和之前相比在衔接和前三板上做了一些调整。”展望决赛,孙颖莎认为非常困难,“不管怎样还是要全力以赴去拼,因为整体实力还是略下风一些。”
孙颖莎曾在2019年首次参加布达佩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她以4比1淘汰日本选手伊藤美诚,晋级女单16强。随后又以4比0淘汰朝鲜的车孝心,晋级女单8强。在女单1/4决赛中,孙颖莎2比4不敌王曼昱。但在女双项目上,她与王曼昱搭档,最终4比2逆转战胜日本组合早田希娜/伊藤美诚,斩获女双冠军。帮助中国队拿下第五冠,包揽布达佩斯世乒赛所有项目的冠军。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孙颖莎是横空出世,乒乓之路颇为顺利。但事实上,每个队员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孙颖莎初次加入河北队集训时刚刚年满10周岁,当时她就把目标放在了“大魔王”张怡宁身上,长大要像张怡宁姐姐一样,当世界冠军。
如今事实证明,孙颖莎对乒乓球是全心全意地热爱和投入,相信“小魔王”会越来越强,在赛场上继续突破自己。
陈梦和王曼昱的苦战结果怎样,孙颖莎陈幸同的比赛结果如何?
2020年乒超联赛在广州长隆进入到最后一天。女子团体决赛,尽管王艺迪/孙颖莎女双告负,但陈梦3-2复仇王曼昱,孙颖莎3-2战胜陈幸同,王艺迪以3-2击败王曼昱,深圳大学以总3-1击败山东鲁能夺得冠军。
钱天一/陈幸同3-0王艺迪/孙颖莎(11-3、13-11、12-10)
首局比赛,钱天一/陈幸同进入状态较快,两人配合默契,进攻杀伤力十足,以11-3速胜。第二局,双方上来短暂胶着,钱天一/陈幸同6-5后连续得分,率先来到局点,王艺迪/孙颖莎连追四分,迫使对手暂停。尽管钱天一连续两分失误,但此后她和陈幸同不受影响,果断出击,以13-11再下一城。
第三局比赛,王艺迪/孙颖莎一度取得9-3的领先优势,但钱天一和陈幸同打得非常耐心,在相持中敢于变化,她们逐渐将迫近。局末,王艺迪/孙颖莎急于求成,结果接连失误,钱天一/陈幸同以12-10胜出,局分3-0战胜王艺迪/孙颖莎,山东鲁能总1-0暂时领先。
王曼昱2-3陈梦(11-5、9-11、15-13、4-11、8-11)
第一阶段,王曼昱曾以3-0横扫陈梦,三局一共只让对手拿到11分。此役两人再次狭路相逢,王曼昱首局进入状态较快,进攻积极主动,一直领先,随着陈梦的抢拉失误,王曼昱以11-5先声夺人。
第二局,王曼昱在一番相持后打得有些急躁,两个机会球打丢,陈梦沉着冷静,以11-9扳回一城。第三局,王曼昱克服1-3的被动开局,以7-5反超,不过陈梦逐渐赶上,两人陷入僵持,彼此都浪费了局点,关键分王曼昱把握住机会,以15-13再下一城。
第四局,陈梦上来以6-2取得领先,她把握住战机,以11-4将比赛拖入决胜局。第五局,双方争夺达到白热化,陈梦以10-8拿到盘点,随着王曼昱回球挂网,陈梦以11-8胜出,局分3-2险胜王曼昱,帮助深圳大学将总扳平。
陈幸同2-3孙颖莎(4-11、11-5、11-6、10-12、8-11)
第三盘,由陈幸同迎战孙颖莎。首局陈幸同虽然以4-11失利,但第二局以11-5扳回一城。第三局,陈幸同在3平后连得三分,孙颖莎追至6-7,陈幸同请求暂停,之后她持续发力,连得四分以11-6胜出。
第四局,陈幸同在被动的情况下以8-6反超,并以10-8拿到局点,孙颖莎毫不畏惧,加强搏杀连得四分,以12-10拿下。决胜局,陈幸同抓住孙颖莎的失误以5-2抢占先机,不过孙颖莎顽强追至7平。8平后孙颖莎发力连得三分,以11-8获胜,局分3-2击败陈幸同,深圳大学总2-1领先。
王曼昱2-3王艺迪(11-8、7-11、9-11、11-6、8-11)
第四盘由王曼昱迎战王艺迪。王曼昱尽管以11-8先赢一局,但王艺迪以11-7和11-9连追两局。第四局,王艺迪2-5后追至6平,王曼昱连得五分以11-6拿下。第五局,王艺迪以11-8获胜,局分3-2击败王曼昱,最终深圳大学以总3-1击败山东鲁能,夺得冠军。
进入乒乓球省队需要多大技术?
想知道自己的乒乓球水平如何吗?这里给大家转载推荐一个自我乒乓球水平分级评估标准:
专业九级:世界冠军水平,技术风格代表着乒乓运动的发展方向。乒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均处于当今世界的最前沿。代表人物:王励勤、马林等世界排名前十的运动员。
专业八级:中国国家队水平(以下未特别注明,均以中国为例),世界一流运动员水平,排名在前50之内。一般来说,常具备专业九级的技术实力,但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临场经验、对球处理的细腻程度等方面与九级稍有差距。与九级运动员实战当中常常惊心动魄,最后常常令人惋惜地只输一点点儿。当然,时有爆冷出现。
专业七级:国家二队(青年队)水平、也可以包括国家队水平处于较末位置的个别运动员、省拔尖运动员水平。和前两级水平相比,这一级上的运动员技术稍嫌粗糙,尚需进一步的锤炼。对球的认识与理解略有缺乏。但专业七级的运动员已经形成了初生牛犊之势,在抢攻等迎接最新乒乓技术实践方面已卓显特点,形成了自己明显的技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志在千里的老同志----前国家队退役的老队员,也应当属于这个水平线上。只是打起来风格不大一样,是由于技术不够前沿或体力等其它方面的原因使他无法重现昔日辉煌。从角度看,由于中国队的只有12支队伍,所以参加超联的选手大多都是国家队运动员,专业七级的只有极个别选手在本队上场人数并不都是国家队选手的情况下才有机会现身超联。
专业六级:省队(本文所指的省队指一般意义上的省队,泛指,或者说中国省队的平均水平)中等水平。一般没有机会打全国,个别人可以代表其所在的省队以替补身份参加全国赛(包括限制年龄20岁的现全国锦标赛),但要靠实力加机遇。
专业五级:省队下等水平。属于省队为了保证一定的规模和群体效应仍然留在队里的陪练,属于省队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当然,年龄小尚处上升期的又当别论。专业五级以上一般都在现役当中,属于职业运动员,后半生尚无定型。当然多数要走向与乒乓有关的工作。
专业四级:市队主力。普通地市的前六名水平。这类水平的成份比较复杂。年龄也参差不齐。一般说来由该市地曾经进过省队,又退下来的省队队员和本市体校培养的未进省队的尖子运动员组成。前者一般年龄稍长,后者稍年轻一些。这类选手是市级比赛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在当地乒坛属****,一般在银行、建委、大企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业余时间部分人物担任教练带带小孩子学打乒乓或开个乒乓俱乐部之类捞些外块。
专业、业余七级:市级比赛中等水平。普通地市的前50名左右。这类成员涵盖了曾经在体校训练过的形形的乒乓人物,既包括未成器的体校乒乓生, 也包括体校乒乓班的那些“俗家弟子”,当然也包括一些天份极高的爱好者。当然,这些天份极高的爱好者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曾经吃过半专业乒乓饭菜的运动员们斗一斗。
专业二级、业余六级:少体校优秀选手水平,常常荣获本地市比赛的前三名,并代表市参加省级的少年赛。对这一级上的成年人来说,属于水平较高的爱好者,一般没接受过体校的训练,但球路极熟,对乒乓球运动极为热爱,时常代表本单位参加一下全市的乒乓赛,但极难获得市级比赛的名次。
专业一级、业余五级:已经掌握了各项乒乓基本技术的少体校小运动员。在区、市级比赛当中可以取得名次的少年选手。这个水平上的成年人应当是县区级比赛中的高手,从技术上来说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打乒乓虽然很多,但多处于闭门造车的状况。真的碰上了少体校的小运动员,则打得难解难分常感到大吃一惊,不可思议,方知天外有天。这一水平线上的开始普遍使用专业型的球拍。即自己选取底板、海绵、胶皮等。
业余四级:一般单位的乒乓爱好者,并不知本县、本区、本市乒乓打得最好的是谁,只限于自己身边的一些爱好打球的朋友。会旋转只限于发球和偶尔的放侧旋、会扣杀,但比赛中运用并不多见,使用最多的技术是对搓,一般不懂得拉弧圈。有碰到高手者,常被惊人的旋转和近似无理的进攻搞得晕头转向。但这种碰高手的机会不多。业余四级以下的人很少有机会碰到真正的高手。
业余:掌握了旋转的感觉真奇妙啊,加上原来掌握的推挡,已经感觉乒乓球大有学问。开始关注电视中的比赛。去商店买拍子时不再买所谓的“一付”。
业余二级:开始对推几板,试着将力量运用到手中的拍中去,能体会到乒乓不是一种游戏,确实是一项运动。开始认识到拍子也应当选个有底劲的。
业余一级:学会了乒乓规则,能将球下压式发出去并慢慢地推来挡去的初学者。尚不能体会到乒乓的乐趣,也起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使用什么拍子都基本上一样。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记得蔡振华这么说:丁松误导了在他以后的所有削球选手。从战术层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从器材来说,丁松的反手是正胶而不是长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转;从规则来说当初允许发球遮挡,所以丁松的转不转发球威胁巨大。最后就是意识层面了,徐寅生说要从进攻打法的小选手中选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确的。可惜现在两面弧圈当道,百花齐放的说法也不提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现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巳经凤毛麟角了,斩露头角的顶尖选手,排名前十的几乎没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经前后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争雄过一时,但后来削球的发展就日渐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韩莹、徐孝元还能打进四强,男乒除马特等就几乎找不出什么表现突出的个人了。削球打法犹如直拍打法一样,遇到了瓶颈期,发展前景不很乐观。丁松的高光时刻是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世锦赛团体赛上,对瑞典的卡尔松的三号单打对诀上。也就是这一战使他成名,他种以守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给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尔松是毫无办法而迅速败北。他的胜利使他争取来年的亚特兰大奥运资格增添了法码,只是在对当时男乒最大对手老瓦的胜率上,刘国梁占优才挤掉丁松,搭上奥运末班车。当时的丁松内心是颇为不服的,但奥运会结果一出来,刘国梁表现太出色一一双冠王,此时丁松才感叹:若自己参赛,未必有刘国梁这样的成绩,于是也就释怀了。
此后丁松的个人乒涯闪光点就不多了,之后就转入教练工作,培养年轻选手去了。后来韩国出了个朱世赫,很有丁松遗风,且有过之无不极,最好成绩夺得过世锦赛亚军。对当时的二王一马也是互有胜负,参加乒超联赛,经常上场,也是削中带攻,攻防有度,极有观赏性,很受球迷欢迎。现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选手更少了,男乒的马特‘在乒超上倒能胜名将,但在世界赛上就难以取胜了。不知道国乒小将中还有能人不?胡丽梅算不算一个?削球打法在国乒 历史 上倒辉煌过一段时间,著名的有张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张燮林的打法与丁松不同,纯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点是海底捞月式的,极富艺术性,被人称为魔术师,他与西德的绍勒尔并称当时的世界削球大师,如果两人碰上,死缠烂打要耗上两个小时,才能分出胜负。有趣的是,两人开赛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谁熬得住,让时间来说话吧。后来国际乒联改了规则,每一球超过12个来回即判输,所以这之后的”持久战”就告一段落,成为美好的佳话而永远留在乒坛 历史 上了。
现在的规定更严格了,超时不论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用轮换发球制。现在的削球也与过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虽然以削为主,但不时又对攻起来,属改进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一种改革吧,否则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更难夺冠。过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大赛上夺冠,现在的削球手能进四强就不错了。女乒目前还有几个高手,对攻球手有一定威胁,但碰到刘诗雯、伊藤、孙颖莎也只能败北。男乒连进前十的选手都难找,何时再现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着吧!削球选手越来越少,主要是这种打法是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付出,其他人进攻打法进步明显,而削球是个体力活,被动挨打,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削死”对方,而对方的一记重扣或调动大角度,却能使你被动甚至置于死地。削球打法考验着削球手的体力、意志和技能,能坚持得了吗?
所以,削球手的培养就很困难了,首先必须个人心甘情愿的去”吃苦耐劳”,喜欢这种打法,且坚持不懈的硬着头皮干下去;其次要练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台内及中远台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灵活,耐力要足,否则削几下就累垮了,前功尽弃;再其次削中反攻技术要精,这比纯攻手掌握攻球后难度更大,因为转守为攻的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有志去打削球的选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哟!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削球手,做为打削球的人,在赛场上,没有很强的攻击力,频频被对手击败,赢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这种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一场是1995年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在第二场马战胜佩尔森,大1:1情况下,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丁松披挂上阵,乘胜追击,2:0拿下了卡尔松,为最后的夺冠奠定了胜局。
一场是19年CCTV乒乓球擂台赛男单决赛对王涛,可能是队友之间分外熟悉,那个多回合那个攻防转换,在38毫米小球时代,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记忆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静、决绝、孤僻,”95年一战成名,年之后逐步淡出,98年国家队退役,赴德国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径选择之坚决果断,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名中国选手。2009年以后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与以往专业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个卓而不群的“孤独松”。
进攻极多,超越了同时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选手,颠覆了人们对于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惊呼“削球,还能这么打?”
一面反胶、一面颗粒(正胶)是削球选手的常规配置。遮挡发球、发球抢攻、旋转变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选手的常规技战术。丁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世界乒坛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认为是“攻与守、矛与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扎实,能守得住,“立于不败之地”,这点往往被人忽视。然后,加上强于同时代任何其他削球选手的无比强烈的进攻意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二者合一,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几年之后,又一个相似但更强大的后生异军突起,震惊世界,他叫“朱世赫”,当然那是后话了。
乒超俱乐部运动员最多待几年
5年!在赛程紧凑的情况下,2016年乒超联赛的现场观众平均每场在1000人左右,有明星运动员出场的场次观众达3000人左右。最终的男团决赛,现场观众爆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而在以往,现场几乎是门可罗雀。
而几大主力队员,包括周雨、方博这样的非主力球员,也都有了为数众多的粉丝团。置身乒超现场,就感觉某个文体明星的演唱会秀,“迷弟”、“迷妹”们的出现,给乒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播变革:从VR到节目式直播
2016赛季,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尝试对乒超进行全媒体版权运营。和以往相比,通过今年乒协公开社会化竞标,中视体育首次独家获得乒超联赛的商业运营推广权。
本赛季,央视每一轮都会精选一场播出,加上总决赛共计播出25场。加上俱乐部所在主场地方电视台播出约60场。中央+地方的传播矩阵,确保了联赛报道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而在央视的直播环节,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得到运用:尤其是在总决赛中,竞技体育与演出跨界融合,声光电的效果,让参赛选手仿佛置身于一场演唱会主舞台上。
而LED发光球台即时呈现和图像,白黄让近距离感知球的旋转和速度,给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提供了科技视觉享受。
2016年被誉为VR(虚拟现实)元年。本次总决赛,央视首次进行了VR录制的新尝试。央视制作团队一共出动了两套VR设备,分别是一套180度VR拍摄设备和一套360度VR拍摄与制作设备。
在总决赛现场,180VR摄像机被摆放在了比赛内场的一角,360摄像机则被摆放在了与球台位置相平的地方。这是电视机前的乒乓球观众很少能够看到的两个角度,虽然该VR不是实时直播,但新鲜的角度变化,也能为球迷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在新媒体直播过程中,一些时下流行的手段也被尝试引入,比如“争抢黄金席位”等活动,都大大提升了观赛体验和乒乓球运动的代入感。
数据显示,乒超联赛电视收视率平均收视率在0.2左右,最高达到0.35。而官方授权的新媒体直播平台优酷体育,也交出了非常满意的成绩单:
这个赛季共播出128场比赛,点播总播放量约1500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3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约7.5万人;总决赛阶段6场比赛,点播总播放量 约210多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到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