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锦标赛世界第一塞尔比怎么被中国小将打败的?
2.丁俊晖还有可能拿到斯诺克排名赛冠军吗?
3.周跃龙世界排名
4.斯诺克冠中冠半决赛时间
广州锦标赛世界第一塞尔比怎么被中国小将打败的?
北京时间8月18日,2017年的斯诺克中锦赛继续在广州展开,第二轮争夺爆出最大冷门,中国小将周跃龙以5-4淘汰世界第一斯诺克高手马克-塞尔比。
19岁的周跃龙是中国斯诺克选手,曾获得全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青年组第二名的成绩,2012年2月,获得外卡参赛资格,成为2012斯诺克海口公开赛外卡资格赛海口公开赛最小的选手。
2017斯诺克中国锦标赛18日进入第三天,丁俊晖状态低迷,遭老将麦克马努斯横扫出局;小将周跃龙则以5:4将世界第一塞尔比拉下马。此外,希金斯和特鲁姆普也双双出局,造就了一个大冷门日。
在与塞尔比的较量中,周跃龙毫不畏惧,先是在胶着中拿下首局,接着以单杆124分再下一城。塞尔比此后连下三局反超局分,周跃龙顶住压力3:3扳平比分。第七局,中国小将打出单杆50分,但塞尔比以一个单杆52分逆转拿下赛点。背水一战的周跃龙以单杆72分挽救赛点,将比赛拖入决胜局。决胜局中,周跃龙先上手取得62分领先,但给塞尔比留下机会,不过后者出现失误,周跃龙一鼓作气拿下决胜局,晋级16强。
丁俊晖还有可能拿到斯诺克排名赛冠军吗?
丁俊晖作为中国斯诺克的一哥,他的实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不过,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对他能不能再夺斯诺克冠军发出了质疑,不过在我看来是丁俊晖还是有实力能够获得这个奖项的。
前几天的时候,丁俊晖参加了西藏斯诺克巅峰对决,他在比赛中就刚刚打出了单杆一百四十七分的好成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在3000以上海拔打出单杆147的选手,虽然最终是落败了,不过他能在如此高的海拔,还能打出满分的成绩,说明丁俊晖的状态。也是不错的。
丁俊晖作为中国斯诺克的****,职业生涯的个人排名冠军数已经有十三个,虽然中间的状态有起伏,不过丁俊晖却调整得很好,并且丁俊晖已经在台坛发展了十四年的时间中,这十四年之间,中国虽然有一些年轻选手的出现,可是也是昙花一现,看他们稳定性依旧不能与丁俊晖相提并论,有些选手刚刚崭露头角就被挤下去了。
所以说,作为中国的台球力量,丁俊晖在这方面的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无人给能够给他分担,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丁俊晖已经三十二岁,虽然前阵子在与特鲁姆普的比赛中,丁俊晖无缘八强,也提前结束了赛季,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丁俊晖状态不好,光看这个拉萨比赛的一百四十七分,就知道丁俊晖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期待下他今后的表现。
周跃龙世界排名
周跃龙世界排名第24位。
第一阶段以1胜2平的战绩晋级。第二阶段B组循环赛战果如下:肖恩-墨菲1-3多米尼克-戴尔、周跃龙3-1马修-塞尔特、周跃龙3-0多米尼克-戴尔、肖恩-墨菲3-1马修-塞尔特、马修-塞尔特3-1多米尼克-戴尔、肖恩-墨菲2-2周跃龙。
小组循环赛三轮比赛结束之后,周跃龙以2胜1平积7分战绩高居小组第一名,墨菲则以1胜1平1负积4分的战绩排在小组第二名,马修-赛尔特以1胜2负积3分战绩排在小组第三名,多米尼克-戴尔同样以1胜2负积3分的战绩排在小组第四名。
第二阶段小组循环赛,周跃龙的整体表现非常出色,三场比赛总共打出5杆破百,是已经进行了的4个小组当中表现最好的球员,状态甚至堪比世界第一贾德-特鲁姆普。
第二阶段首个比赛日,特鲁姆普在A组小组循环赛也是以2胜1平晋级,首轮比赛3-0米尔金斯、2-2瑞恩-戴、3-0霍金斯。三轮比赛,特鲁姆普打出两杆破百。从周跃龙的状态来看,挑战特鲁姆普并非不可能。
周跃龙简介
周跃龙,199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斯诺克选手。曾获得全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青年组第二名的成绩。素有“四川丁俊晖”之称。2017年8月18日,2017年的斯诺克中锦赛第二轮争夺,周跃龙5-4险胜马克·塞尔比。
2019年2月28日斯诺克印度公开赛,周跃龙轰出了个人职业生涯首杆147分满分。2020年12月7日斯诺克苏格兰公开赛,首轮周跃龙在与彼得-莱恩斯的第三局比赛中,打出个人职业生涯第二杆147分,同时也是官方记录的第164杆。
斯诺克冠中冠半决赛时间
半决赛将在11月4-5日进行,赛制为11局6胜制。11月6日的决赛将分为2个阶段,采用19局10胜制。首场半决赛的对阵双方是卫冕冠军贾德-特鲁姆普和现世界第四马克-塞尔比。
特鲁姆普先后击败布雷切尔、马克·艾伦与塞尔比,连续第二年杀入决赛剑指卫冕冠军;而奥沙利文则是战胜米尔金斯连续单挑成功两位中国球员赵心童、范争一生涯第6次晋级决赛,冲击第四冠。
冠军壮举
“火箭”延续了本赛季在香港大师赛夺冠的勇猛势头,而这场决赛的精彩对撞也将成为现代斯诺克历史上标志性的“对手戏”之一。
两位球员上一次在职业比赛中交手是在今年的世锦赛决赛中,当时奥沙利文以18比13战胜特鲁姆普拿到39个排名赛冠军,更是历史性地完成7次世界冠军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