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篮球场上的战术
2.理智讨论,巅峰时期的奥尼尔在篮底强吃有谁可以挡住
3.NBA从古至今都有哪些战术以及特点?
4.如何评价2019年的唐斯?他的技术在现役中锋中是怎么样的水平?
5.破解篮球212联防(文字加图解)急求!
篮球场上的战术
三角进攻是由一侧的组成一个三角的三名队员和另一侧的“两人游戏”所组成的。它不像那些固定的套路,在进攻中充满着自由的移动。根据不同的防守,三角进攻会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按照老温特的话就是“read and react(解读并反应)”。
不过三角进攻又不是完全的自由进攻,它是一个要求精密间距和站位的结构体系。每一个运动员都必须了解球场上的每个位置。而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了解三角进攻所有的战术变化的。
一、建立三角:
三角进攻由一个1-2-2站位开始,其中每个队员的间距为15英尺(约4.5米)。这个距离可以拉空对方的防守,而且防止包夹的出现,同时有利于简洁的传球从而减少被对方抢断的危险。
这里有很多种组成进攻三角的方式
既可以由控球后卫(1)将球传给小前锋(3),然后从里侧切入到底角
也可以由控球后卫(1)将球传给小前锋(3),然后从外侧切入到底角
三角进攻同样允许后卫占据低位。那样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组成进攻三角。例如:控球后卫将球传给小前锋,然后中锋(5)拉出到底角,让攻击后卫移动到低位。
还有一种选择可以通过运球获得进攻三角,就像下图控球后卫运球到小前锋的位置,而小前锋移动到底角,这样他们就和中锋组成了一个进攻三角
二、运转三角进攻:
一旦进攻三角得以建立(我们以控球后卫切入到底角为例),那么一条由球(小前锋)、进攻轴心(中锋)和篮筐组成的“战线”就形成了。这样就使防守中锋的对方队员,必须待在篮筐与中锋之间。只要那条“战线”存在他就无法离开。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人们就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将球传入内线低位的通道就此打开,小前锋可以轻松的将球传入内线或者说“喂”给中锋。
请看下面的两副战术图。中锋的防守者为了防止球进入内线或者传给中锋,他就必须站在中锋得同侧或者实行绕前。如果他绕前,那他就丢掉了他在篮筐和中锋之间的位置,是中锋获得了通过高调球。
或者同侧的快速传球直接面对篮框的机会
如果我们想要展示三角进攻中进攻发起的传球和选择的重要性,估计我们将会在战术板上演练一整天。与其他一些进攻战术相比,三角进攻拥有数不清的将球传入“三角点(进攻轴心)”的方法。所以,要想防守或者破坏三角进攻将是非常困难的。
恰当的位置间距使低位拿球的机会大增,并且创造出一对一的机会。同样,三角进攻中的任何一个球员都可以帮助队友得到空位出手的机会。
下面是低位接球后的其他进攻选择:
1、低位挡拆:
当小前锋将球传给内线,就去为控球后卫作掩护,让他获得直接接中锋回传的机会。
2、移动掩护:
小前锋将球传入内线后,就移动到另一侧为大前锋(4)作掩护让他有机会摆脱防守队员。而这时控球后卫则可以寻找底线突破的后门。
3、球传到底角:
这种选择从小前锋将球传到底角的控球后卫开始,球传出之后小前锋利用中锋的掩护切入,如果有机会控球后卫就可以从后面将球传入。
如果小前锋没能甩开防守,那么控球后卫就可以利用中锋的掩护直接运球上篮。
三、在三角进攻中弱侧也有大量的进攻机会。
1、高调后门:
如果中锋没有接球的机会,大前锋就可以快速向有球一侧移动,如果对方防守队员为防止接球移动到球与大前锋之间,那么大前锋就可以通过变向,转而向篮下移动,然后接高调球上篮得分。
2、夹角位置:
另一种进攻选择是将球回传给攻击后卫,然后将球传到夹角位置也就是弱侧的肘部(罚球弧与罚球线的结合部)。这种战术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攻击后卫利用大前锋的掩护切入;另一种是控球后卫利用中锋和小前锋的双人掩护移动到夹角位置,然后接攻击后卫的传球,获得空位出手。
3、掩护突破:
这就是攻击后卫依靠大前锋的掩护运球切入篮下
4、攻击后卫的后门:
当攻击后卫接球路线被阻断,大前锋迅速移动去接小前锋的传球,另一边攻击后卫就可以得到直接上篮的“后门”机会,当然大前锋的传球质量非常重要。
<img src=
三角进攻战术的每一个变化都告诉我们,传球、运球和投篮这些基本技术的运用是战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限于本人的水平,文中必定有很多错漏之处,请各位朋友指正,以期尽快改正!这是原文的地址)
部分文字转载自
关于三角进攻
湖人队的三角战术(triangle offense)、国王队的普林斯顿进攻(princeton offense)都是由挡切战术(motion offense)衍生而来,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三角战术于Phil Jackson在1995所出版的「公牛王朝」书籍里界定的原则为:
一、持球员必需要切入、传球、投篮等三种威胁来突破防守。
二、攻势必需涵盖整个半场。
三、进攻要有空间(space)原则。
四、攻势应确定球员与球是同一目标(寻求空档或攻篮)迈进。
五、每次投篮,其它球员应有进攻篮板、预防快攻的妥善布阵。
六、每次传导球的准备攻击,都会制造防守方无法兼顾的空档。
七、攻势应针对球员特性来设计。
为此,你看到国王队和湖人队的进攻有何不同?国王队的Vlade Divac持球进攻或Chris Webber持球和,湖人队的Karl Malone或O'neal持球进攻几乎一样对不?
除此之外,你有没有发现,湖人队的三角战术,自从Karl Malone加入以后,经常以 Malone为支点(或说顶点),偶尔才是让Bryant或O'neal来执行这顶点的战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Malone身材够高、又能传球、又有中距离?
挡切战术好吗?看球员绝大部分都在做空手跑动、做空手和空手掩护,进而制造空档;可也是,球员是否体力要更充沛,否则像国王队这样,体力不足情况,跑动(motion)慢了、空档出不来、投篮命中率低了,这就难以赢球,因此,挡切战术真的较好吗?未必对不?何况三角战术若是该出手者却手风不顺,这战术也是没有效用的!因此,那种战术比较好?没定论对不?只有球员执行彻底与否之差别而已对不?
以个人了解的湖人三角战术是以,某球员(a)在低位(low post)或腰位(middle post)、高位(high post)任一点做为顶点持球,然后在有球边(ball-side)的45度(b)与底线各布置一位球员(c)而成三角形;此时45度球员(b)做空手走位,有机会接球攻击,没机会则在罚球线高位和另一球员(d)做空手与空手掩护(screen),此也会制造出空档。
再者,由于上述走位,会把防守者引导离开有球边,如此净空后,这有球边就容易产生单打空间;其次,底线球员(c)也可以再一次利用空手走位,和三角的顶点球员(a)组合进攻;再不成,底线球员若接球,也可以进一步和顶点球员(a)做内外组合(in-side out & out-side in)的小组进攻。
当上述都不能成功的时候,很快将球传导到另一侧(原来弱边),做切传投篮、做掩护走位(pick & roll)、做单打而结束;所以,基本上,三角进攻的顶点要会传球、要能单打(看Shaquille O'neal和Karl Malone是不是很恰到好处?),然后有一点一定要有外线,这在公牛队最明显,再者,最后弱边接球者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单打能力等等。
从这里你可以发现,Kobe Bryant担任那个弱边的单打者是不是也很恰如其分?而,外线不大零光、经常需要持球、运球才能攻击的Gary Payton又显得和三角战术格格不入?三角战术威力大吗?不尽然,这要看球员能力、当天状况、球员是否愿意走位配合等等对不?
你再看相关解释;美国大学名教练Bob Knight对挡切战术(motion offense)解释是,不对球员或球预先设计规划,只利用球员间不断传球、移位切入、掩护(screen)再切出或切入,而制造出空挡的进攻战法,称之挡切战术。
另外在Motion Offense这个网站里,对挡切战术的解释是,运用球员移位、设下掩护、合理的空间距离,利用传球和切入的灵活进攻称之;该文特别强调是,挡切战术不是在移位进攻时运用设定进攻(set play),而只是球员移位在一个基本原则(basic set of rules)内的战术。
里头叙述这是考虑到更伟大、灵活运用的进攻,且通常会有效的破解任何一种防守,不管是否盯人、区域或故意的犯规(junk)防守皆然;也由于球员能自由移位,走向球场没人地带,所以,当球队一旦熟悉基本概念,一些特别样式或任一进攻方式,都可以让教练设计在队伍的进攻里,以增进团队进攻能力,也就是,挡切战术可执行在任何方式。
从以上挡切战术于原意了解后清楚看见,三角战术衍生于挡切的精神;所以,三角战术的理论,并不是掩护走位(pick & roll,一生你称之为挡拆)而已,空间原则、单打能力、传球观念与技巧、空手走位能力、空手和空手掩护后走位能力与观念等等,才是三角的要意
部分文字转载自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理智讨论,巅峰时期的奥尼尔在篮底强吃有谁可以挡住
不需要挡住,也不可能每次都挡住,事实上任何超级巨星都是无法完全防的,只要能想办法让他命中率降低10%,实在不行能让他命中率降低5%,就成功了,篮球的第一个本质是得分高的球队获胜,第二个本质是离篮筐越近,命中率越高。
在九十年代,联盟有四大中锋的说法,分别是奥拉朱旺、尤因、罗宾逊,奥尼尔。如果只比较命中率的话,奥尼尔是高过其他三大一档的,奥拉朱旺、罗宾逊整个职业生涯平均命中率是51%,尤因是50%,奥尼尔常规赛平均命中率58%,季后赛平均命中率56%。这忠实的诠释了“离篮筐越近命中率越高”这个真理。无他,凭借他强壮的身体很容易能要到这个“离篮筐近”的位置,这正是奥尼尔最恐怖之处,不加以限制双方在进攻端互爆的话十有八九要输。
事实上其他所有超级巨星,无论内线还是外线,命中率大多都在50%左右,强如乔丹,全职业生涯命中率也只有49.7%(被奇才那两年的低命中率拖累了,扣除这两年是超过50%的)。假如对奥尼尔不加限制,肯定要糟。而假如能把奥尼尔的命中率限制到50%,就有不小胜算了。
事实上97、98两年爵士连续淘汰湖人,一次4:1,一次4:0,就是因为在系列赛中成功的把奥尼尔的命中率限制到了50%,而科比当时没成长起来,爵士就轻松过关了。
不妨把楼主的问题改一下,改为讨论如何才能较好的限制奥尼尔。一般来说,由于薪资限制,每支球队一般只有两个超级巨星,其他的都是角色球员,以此为前提。看看奥尼尔有什么弱点,针对性的防守他。
奥尼尔虽然厉害,但他并非没有弱点,假设他没有弱点的话,篮球之神就不叫乔丹,而是叫奥尼尔了。奥尼尔至少有三大弱点,第一是射程短,攻击方式单一,容易被球风相克的球队针对;第二是罚球烂,全职业生涯常规赛罚球命中率52%,季后赛50%(九十年代其他三大中锋都接近75%);第三是体能相对较差(这点等下还会仔细说)。
先说下97、98的爵士怎么对付奥尼尔的。爵士当时的中锋一般人认为是个废材,投篮不行,罚球也不行,但他有一点对付奥尼尔正好合适,这中锋叫啥名字忘了,绰号是“大白熊”,古龙曾经说过"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大白熊”身高217cm,体重127公斤,奥尼尔在自传中承认他在这两个系列赛中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看过一些防守奥尼尔的GIF,大卫罗宾逊防守奥尼尔,被一顶就顶开了,因为罗宾逊体重和一般的大前锋差不多,而且上身强壮下身瘦弱,个子又高,重心高,不稳,单防奥尼尔就是被强吃的命;卡尔马龙防奥尼尔都比罗宾逊表现好多了,要顶两下左右才能顶开。这大白熊防守奥尼尔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身高体壮,奥尼尔要强吃他,可以,但至少要顶三下以上,耗费时间长,耗费的体力也多。问题就来了,爵士的斯托克顿不仅是历史总助攻王,还是历史总抢断王,奥尼尔持球时间一长,斯托克顿过来包夹,即使不被抢断,心里总是有一定压力,为了避免被抢断,有时没顶到深位就直接出手,命中率自然就下降了。连续两个赛季9场比赛奥尼尔被限制到50%的命中率。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马龙了,中锋被奥尼尔爆掉又如何?马龙把你的大前锋也爆掉不就扳回来了?马龙的职业生涯平均命中率比乔丹还高呢,差不多有52%。因为有斯托克顿这个助攻王在,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队友在合适位置,传出好球,马龙空位的中投简直是BUG般的存在,又节省体力,又刷了得分。
96年公牛对付奥尼尔也是类似的办法,当时奥尼尔在魔术,东部决赛被公牛4:0横扫,公牛的主力中锋朗利也是和爵士的类似的木桩型中锋,身体貌似瘦弱一些,但攻击力又更强一些,还有一点中投能力,主力中锋和替补中锋轮番上阵,犯规多了再让罗德曼顶一顶,罗德曼也还挺壮的。稍微顶住奥尼尔一小会儿之后来个人夹击,有效的限制一下他的命中率,剩下的就简单了,4场中两场狂胜,两场个位数胜利,比那次的半决赛打尼克斯还轻松。
前面说了限制奥尼尔命中率到50%,自己这边超级巨星正常发挥,就有不小希望获胜。然而还有发生过没限制住奥尼尔却仍然获胜的经典例子,那就是95年总决赛,火箭4:0横扫魔术。奥拉朱旺并没有打爆奥尼尔,相反4场中除了场均得分高出一些以外,其余的数字还不如奥尼尔,命中率48%,奥尼尔达到了56%。原因在于我一开始就说过的,篮球这项运动你不需要打爆你的对位对手,只需要球队总得分高于对手就行了。只要耗干他体力趁他下场休息时多刷几分,不是一样也能赢吗?这其实也是战胜奥尼尔的一个办法。
奥拉朱旺战胜奥尼尔的方式相对另类,他拥有后卫般灵活的梦幻脚步,射程远,能中投,左右两侧都能发起进攻,虽然不如奥尼尔强壮,但也挺不错。防守方算被奥尼尔打爆了,奥尼尔56%的命中率就是证明。但他却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消耗干了奥尼尔的体力。
前面就说了,奥尼尔的体力一般,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是他训练不太勤快,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太重了,这么重的体重跑到三分线附近再跑到篮下可是很消耗体力的。为啥奥尼尔要跑到三分线附近?奥拉朱旺在三分线附近一拿球,无论是大卫罗宾逊还是奥尼尔,都得上去啊,你要是不上去,他来个空位中投,命中率还是挺高的,又不费体力。那个经典的西部决赛奥拉朱旺晃得罗宾逊全场乱跳,就是奥拉朱旺在左边三分线内附近拿球,罗宾逊就贴上来的。这就是有中投能力中锋的一个优势,你只要往那远远的一站就把对位对手吸引上来了,消耗点他的体力的同时,进攻端的选择也多,可突可传可投。
事实上这个系列赛假如只统计奥拉朱旺在面对奥尼尔防守强行出手时,他的命中率不到38%,但他总命中率却达到了48%。这说明了奥拉朱旺虽然吃不动奥尼尔,但他超远的射程也成功的消耗了奥尼尔不小的体力,并且他面对其他人防守时的命中率更是在60%以上,才能把总命中率拉到48%,奥尼尔的队友大前锋格兰特去防奥拉朱旺时简直就成了奥拉朱旺的提款机,这也怪不得人家,谁让你奥胖没体力了?人家罗宾逊都防不住奥拉朱旺,让一个大前锋去防,能防住就有鬼了。23岁的奥胖体力不如32岁的奥拉朱旺,这也是没办法说了。这个系列赛的第一场也正是如此,魔术先是领先,被火箭拖入加时之后,体力率先不支的正是年轻的奥尼尔,而不是年老的奥拉朱旺。当然也只有奥拉朱旺这种进攻手段多样,射程远,体力充沛的全能型中锋才能成功耗干奥尼尔,换了罗宾逊和尤因办不到。
奥尼尔三连冠那三年虽然强,但科比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有了成熟的科比,能吸引很多火力,奥尼尔能更好的发挥。没有成熟的科比帮忙的话,奥尼尔很难过马刺这关,双塔轮番磨奥尼尔,耗干他体力就赢了。至于总决赛MVP为什么三次全是奥尼尔,那是因为那三年西部球队为了对抗奥尼尔,从东部挖锋线,主力中锋和替补中锋都挺强的,而东部直到总决赛才有机会对上奥尼尔,所以替补锋线上比较薄弱,让奥尼尔在总决赛上如入无人之境。如果是改为评选季后赛MVP,那三年科比估计能得一次。
NBA从古至今都有哪些战术以及特点?
风云第二刀之华山论剑
——2006-07赛季得分王归属揭密
值此新赛季揭幕之际,我们为读者们搜集整理了上赛季得分榜前五位球员的进攻组成结构和得分区域,研究他们进攻特点和得分软肋,从而揭示到底达到何种水准才算是NBA武林的绝世高手。科比能否重现81分神迹,而立之年的艾弗森尚能饭否,维德、詹姆斯年轻一代谁能挑战科比……谁会是2006-07赛季新科得分王,所有答案就摆在你眼前。
引子:
“中神通”科比、“东邪”艾弗森、“南帝”詹姆斯、“北侠”维德、“西狂”阿伦纳斯,这是江湖中好事者为当今几位武功最高者排定的座次,后来竟然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天下皆知的秘密。时光飞逝,中原板荡,云涌风起,转眼中秋便过,又一届论剑大会在华山如期举行。
十月最后一个清晨,华山脚下,三人围坐……
阿伦纳斯冷冷地对科比道:“你先来吧!”
科比微微一笑:“兄弟怎恁地心急,这里是华山脚下,要比,也是上山之后等到明日天明再比。”
詹姆斯狮子脸上怒目一圆:“早到早比,迟到迟比,不必罗嗦!”
“詹兄是急着找吗?”山坳后转出两个人。说话的正是维德,一双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勒布朗。他旁边是艾弗森,只见小艾手里抓着一把石子,不停地拿手指望出弹:“天,下,第,一?”
……
在篮球场上,最能证明一位球员能力的就是得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NBA这个篮球世界中,MVP谁属、总冠军之争,谁能拿到得分王,这是永恒的三大热门话题,当然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物形式奖杯或者奖状的口头荣誉,也许有些球迷不禁要问,在NBA球员个人荣誉中,MVP、全明星或者最佳防守球员等这些都是体现一个NBA球员价值所在的荣誉,为何无数球迷会对得分王这样一个“无冕之王”如此另眼相看。我们看来,这是由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当年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的时候就是为了笑话自己的弟子比谁能把破皮掸子扔进筐子最多次,投进投不进另当别论,比赛实际上就是在表演进攻,而这也正是NBA的根本吸引力所在,至于之后的诸多规则变换和铁血防守,那只是在进攻上衍生出的附属物或者催化剂,如果有一天NBA的防守强到一场比赛球队双方只能投进1、2个球,相信不会再有多少球迷买票进场观看比赛。所以,我们说,进攻和得分才是NBA的生命,而我们平常所津津乐道的和大多数球迷没有两样,无非是球员的进攻手段和得分故事。
自然,说起得分王和进攻潮流就不能不从它的源头说起,只要是有点NBA常识的人都知道,是费城76队的“北极星”一手缔造了NBA的得分神话,是维尔特·张伯伦第一次让世间的凡人领略到了疯狂得分和个人进攻的超凡魅力。1962年3月2日,当时效力于费城76人的张伯伦在对阵纽约尼克斯队时不可思议地拿下100分。相信即使再过50年,也没有人会打破张伯伦这一纪录,那100分代表着一个神话时代。
不过真正说道NBA的得分王,某种意义上,只有一个名字能够代表它的全部内涵,那就是“迈克尔·乔丹”。在张伯伦和贾巴尔的时代,尽管他们是篮球场上的霸主,但他们的魅力在那些黑白镜头时代前是苍白的,但职业生涯平均每场贡献31.5分的乔丹是不同的,作为NBA历史上唯一一位职业生涯中获得10次得分王荣耀的球员,“永远的得分王”为后辈们竖起了一座似乎无可超越的丰碑。
但是,2006年1月23日,当看到科比在下半场拿下55分,全场拿下惊天地泣鬼神的81分时,似乎所有球迷都看到超越前辈们的曙光,2005-06赛季场均35.4分,乔丹之后的第一人,或许只有科比,才能挑战张伯伦单场100分的纪录,或许只有科比,才能真正接起下一届“得分王”的重担。当然,不要忘记那位NBA历史上最伟大的小个子球员,已经获得了4次得分王称号并保持现役NBA球员单场40分场次纪录的阿伦·艾弗森以及年轻一代球员中的佼佼者“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和“闪电侠”德怀恩·维德,这几位联盟中的顶级现役球员在球场上所展现出来的天才得分能力比起他们的前辈们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尽管我们这样连篇累牍地赞美联盟的进攻浪潮和得分王传统,但没有什么球员会在场下公开承认自己在场上比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得分进攻表演欲,是为了竞争得分王,他们总是说球队和整体的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帮助球队取得下一场胜利和季后赛门票云云,这些并不是虚伪的谎话,因为个人进攻的确关系到球队的整体进攻,关系到球队的胜负,而且对手也不可能会让你总在他们头上撒野。如果没有菲尔·杰克逊的默许,科比也不会得到猛龙81分的第四节上场时间,所以,真的要拿下一个得分王,真本领是首位,但个人在球队进攻中所占的比重和倚重程度也是关键,最后还有个人健康度和状态稳定等若干因素。 不过,对我们下文中要研究的几位球星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值此新赛季揭幕之际,我们为读者们搜集整理了上赛季得分榜前五位球员的得分手段和得分区域,以平面和立体两种图表清晰做一个对比和参照,研究他们进攻特点和得分软肋。我们不愿意轻率地预测这其中哪位球员能成为2006-07赛季得分王,又或许你已经厌倦了天天去NBA官方网站和82GAMES查阅数据了,我们推出的这种新的图表研究模式,比较起来更直观和一目了然。至于谁会是新任得分王,大家看了下文之后自己判断,WE WILL SEE。
球星个人进攻组成百分比图表详解
如果你想要能够自己喜爱的球星的进攻方式组成看个明白,这里有些专业篮球术语的意思你就必须先行基本了解一下,下列一共有12项,每项都代表一种个人进攻组成手段,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涵盖了这位球员在球场进攻一端所做的全部努力。
ZONE
NBA联盟和国际篮联在打球理念上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于,NBA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对一防守模式,而国际篮联的比赛则更多推崇联防,强调集体防守的力量。这两年NBA为了和国际篮球接轨,部分球队主教练也开始在比赛中实验性地采用一些联防,但通常只是战术性的联防,意图是搅乱对方的进攻布置,时间不超过2分钟,但对于不熟悉联防模式的NBA球员来说,这几回合内的得分机率通常都不高。
TRANSITION
英文全程为transition offense,转换快攻,意思是在积极主动侵略性强的防守中的断球、封盖或者造成的进攻方受迫性失误,防守方从中得到的快攻机会所完成的进攻,由于攻防转换的突然性,防守球员在退防中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守阵型和对进攻球员做出有效的防守动作,进攻球员大多可以轻松上篮得到分数。
HAND OFF
Hand off 一词源自美式橄榄球术语,意为手递手传球。在橄榄球比赛中你常常会看到卫线队员把球直接传递到同伴手中,而不是用抛(toss)或扔(throw)的方式。篮球比赛中Hand off同样被用来指代两位球员之间的手递手传球,习惯中运用更多的是大个内线球员传球给后卫球员的用法,在这里我们引申为大个内线球员为卫线球员创造出的无人防守得分机会。
P&R ball handler
P&R就是PICK&ROLL(挡拆)的简写,进攻方小组配合对防守体系的一种破坏作用,即单挡球员为持球球员阻挡防守球员的贴身追踪,从而造成对方防守上形成的漏人、交换防守或者补位上的延迟等一系列对于防守不利的局面,而ball handler即是挡拆战术中的那个运球球员,通常是技术全面的后卫或者小前锋,他们的也是挡拆两人组合中相对主动的一方,他们的技术水准决定了挡拆的最后是传球还是自己得分。
SPOT UP
定点跳投,这是篮球比赛中相对简单的一种进攻技术,它要求执行球员有着精准的射术和相对开阔的无人防守区域,这种空挡跳投通常由战术配合在场上导出机会或者球星单打吸引包夹后向外分球所得,定点跳投占据球员攻击手法很高比重说明这位球员的进攻手段单一,在进攻方面是位功能型球员,或者教练没有给他足够的发挥空间。
CUT
从字面上理解为切入,但这里并不是指的运球切入上篮,侧重于空手无球切入,在内线人缝间穿梭跑动,利用队友的多重掩护摆脱防守者寻求投篮机会,空手切入后得到队友妙传到篮下的皮球得分。
ISO
Iso是英文单词isolation的缩写,简单了说就是个人单打,当然前提细究起来较为苛刻,NBA中指的个人定是场上其它8位球员都聚集到球场一侧给进攻球员空出以篮筐为原点不少于60度的扇形表演空间,(通常是指面向篮进攻)这在NBA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得分方式,它占了球队所有进攻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这也是NBA最好的售票武器和球星广告。
P&R ROLL MAN
同上,P&R仍旧是PICK&ROLL(挡拆)的简写,这里着重的是Roll man,即在挡拆中做单挡的那位球员,因为篮球比赛中大个内线球员的运球能力较差,加之身高体重面积大,一般战术设计中都安排他们为外线球员单挡,挡完之后大个球员会顺势溜进内线,就好比当年经典的“犹他二老”——马龙斯托克顿组合,当两个防守球员都抢前一步防守外线斯托克顿的防守,后者的妙传就给了马龙内线轻松得分的机会。
OFF. SCREEN
空手无球掩护,原为off ball screen,省去了中间的BALL“篮球”一词,它是挡切战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和挡拆战术比较接近,假意突破利用队友的掩护绕出来接球跳投的战术,这需要有相当投射威胁的跑投手,联盟中球员的典型例子即为活塞队的攻击后卫理查德·汉密尔顿,和已经退役了的步行者队球星米勒一样,身材高高瘦瘦的汉密尔顿利用自己的灵活性和纯熟走位技巧甩开防守得分。
OFF. REBOUND
前场篮板球得分就不需要任何解释了,所有玩过篮球打过比赛的同学都知道,阵地战中最简单的得分机会就是抢到进攻篮板直接二次进攻,很难有防守球员能够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及时的反应。
POST UP DOUBLED
在低位被双人包夹下进攻,如果说内线低位背身单打本身已经是对进攻球员综合技术运用的强大考验,那么在被双人低位包夹的情况下球员还能做出合理的进攻选择绝对是让人叹为观止,这要求冷静的判断和超强的个人身体素质,能达到这个水准的都是联盟的佼佼者。
POST UP
进攻方持球球员背对篮框,对方防守球员则隔在进攻球员和篮筐之间,进攻球员利用扎实的脚步动作和身体力量进攻得分的方式,大多适用于内线球员,也有身体素质较好的外线球星偏好于这种攻击手段。————————————————————————
名字 出场次数 平均上场时间 POST UP POST UP DOUBLED OFF. REBOUND OFF. SCREEN P&R ROLL MAN ISO CUT SPOT UP P&R ball handler HAND OFF TRANSITION ZONE
科比·布莱恩特80 41.06 8.1% 2.2% 1.8% 0% 2.4% 38.5% 7.7% 4.6% 14.9% 3.4% 15% 1.4%
阿伦·艾弗森72 43.03 0.7% 0.1% 0.9% 0% 2.1% 32.1% 9.3% 3.7% 25.4% 5.8% 18.5% 1.3%
勒布朗·詹姆斯79 42.53 7.2% 2% 2.1% 0.1% 2.6% 29% 5.5% 6.5% 24.7% 0.9% 18.7% 0.7%
吉尔伯特·阿伦纳斯79 42.25 6% 1.3% 1.7% 0.1% 2.8% 28.3% 9.8% 7.6% 17% 4.4% 19.5% 1.3%
德怀恩·维德74 38.73 5.7% 1% 3.6% 0% 5.4% 19% 7.3% 11.1% 22.8% 2.5% 18.7% 3.1%
攻击组成
上赛季之前,NBA历史上最著名的得分王之争发生在1977-78赛季。那年“冰人”乔治·格文拿了得分王,他的场均得分27.22分只比排第二的大卫·汤普森多0.07分,那是NBA得分榜前两位分数差距最小的一次,尽管得分差距极小,但他们与科比艾弗森詹姆斯们大开大阖的得分之争并无区别,想要拿到得分王,需得细微之处才显现差距。这五位球星每人都有着他们自己个人的进攻套路和相对擅长的攻击区域,从图中的颜色比例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五人绝大多数的进攻都集中在三种方式上——快攻,利用挡拆后的运球得分和个人单打。个人单打作为联盟从古至今的第一战术,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战术,占据了五位顶尖高手进攻组成的最大份额,恰巧也是按五人的排名逐渐从最多的38.5%递减到最少的19%。尽管单打数量的多少与球队强弱和教练战术安排都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作为最考验球星个人能力的进攻方式和在比赛僵局之下最稳妥的得分方式,它在整个进攻组成中占的比例越高越体现球星的超强个人攻击实力。
五位得分手都是精于运球和防守反击之道的球员,断球快攻都是拿手好戏,这在快攻一项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至的表现,都占到了大约个人进攻组成的15%到19%不等,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大多是球队整体进攻风格和防守强度造成的。而他们超凡脱俗的个人技术也帮助了他们能够在队友做挡拆配合时轻易利用防守缺口得分,它通常讲究的是两人小组配合和挡拆质量高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听从教练的整体安排。
至于五人的弱项也表现地非常明显,都不充分具备内线球员的卡位力量和技术动作的他们在几项内线进攻数据上都表现地不太尽如人意,背筐攻击大多都被压缩在几条细线中。而由于联防对于球星个人技术发挥的限制性,五位球员也没有在这项数据上拉开差距。
科比
20世纪80年代以来,NBA对防守越来越重视,不仅球队场均得分下滑,顶级得分手的场均得分也不比当年。前几年得分王的竞争大多在30分左右徘徊,然而在乔丹之后,上赛季的科比第一个冲击场均35分成功,这也把新赛季的得分王竞争标准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科比在所有五人中的进攻组成结构中最为平衡和全面,38.5%的个人单打流笑傲群雄,这个比例在联盟中也是最高的,高出排在第五的维德有一倍之多。而科比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他在内线的背筐能力,8.1%的进攻比例甚至超过了身体素质上大占优势的勒布朗·詹姆斯(7.2%),而在双人包夹情况下的进攻更是让人瞠目结舌,2.2%的比例仍旧是最高。
从1996年加入NBA至今,科比的场均得分几乎一直在提升,考虑到目前湖人队对科比的倚重,科比在加入NBA十年之后的新赛季,得分仍有可能往上走,场均40分是否可能,也许只取决于科比一念之间。
艾弗森
艾弗森是乔丹之后第一个把场均得分提高到30以上的球员,4次得分王宝座和无数现役得分纪录,以1.83米的身高在内线冲杀十个赛季后早已是伤痕累累,即使是这样,上赛季的艾弗森还是以职业生涯最高的场均33分给了所有喜爱他的球迷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和科比的得分大战也是上赛季常规赛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刚刚过了自己31岁生日的小艾凭借娴熟的个人技术和身体天赋,尽管不如年轻时生猛有冲击力,但个人单打依旧天下无敌,32.1%的比例在五人中也仅次于科比,占到了他个人所有进攻的三分之一,意思是小艾每三次出手,必定有一次是单打独斗。而小艾独步天下的运球技巧配合上小艾快如闪电的出手投篮速度又在挡拆进攻中得到尽情发挥,25.4%的进攻力度超过了随后的詹姆斯科比。此外艾弗森对于定点跳投的依赖性超过了几位后生仔,可以预见在新赛季小艾的体力随年龄进一步下降,利用个人射术在空档得分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最后由于先天身高的劣势,艾弗森的低位攻击实在没有什么威力,联盟中很难再找到力量身高都弱于艾弗森的控卫球员,所以这里略过不提。
总体来说,艾弗森虽然进攻手段单一,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联盟最优秀的得分手之一,只要速度和投篮手感没有太大的退化,老而弥坚的艾弗森将继续在下赛季冲击得分王宝座。
勒布朗·詹姆斯&维德&阿伦纳斯
除了挡拆运球进攻方面占到的比重比科比要高出一块之外,五人中,詹姆斯的进攻组成和科比最为相似,也是相当全面,是内外线全能的球员,尽管进攻技巧个别方面尚现稚嫩,但挡拆运球进攻的突出则证明了詹姆斯的团队意识和战术合作精神,实在不是一个普通年轻球员所能比拟的,其成熟心智已经不亚于那些在联盟打拼十年以上的老球员。
维德的技术在五人中可以说是相对较差,三分球和中距离跳投都不是他的长项,但维德胜在能够把自己有限的技术借助自己的身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维德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法门所在。维德的个人单打只有19%,是五人中最少的比例,但维德的进攻篮板球进攻和浅切绕出接球跳投都充分展现了维德的篮球智商和个人天赋的运用。相信大多数不熟悉阿伦纳斯进攻手段的球迷都对于阿伦纳斯在新赛季退出得分王的竞争抱了很大希望,但是注意阿伦纳斯的进攻组成,并没有明显的漏洞和穴,各种表现也都在平均水准之上,只要教练继续给阿伦纳斯任意开火权,他同样有希望冲击场均30分大关。
攻击区域
对一位NBA球员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5位联盟顶级球员,得分的高低,不仅仅和他们在场上的得分手段有关,他们在场上的得分区域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得分范围越广,各个得分区域的命中率越高越平均说明这位球员的攻击能力越强。得分区域的概念相对较为简单易懂,从内到外将球场一共分为13个区域,我们用麦迪上赛季的进攻区域图来举个例子,所有的红色区域都是麦迪的高命中率区域,高命中率并不一定指超过五成命中率,禁区附近接近五成命中率和外线三分超过四成命中率都可算为高命中率,麦迪在篮下投篮247次命中126个,命中率达到51%,而相对的右侧底角附近的三分球区域则因为出手次数不超过10次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蓝色区域表示该球员的低命中率区域,图上我们能够注意到罚球线内弧区域和左侧45度角的三分区域,麦迪在这两处地方投篮都不够平均水准,命中率分别只有29.6%和28.7%;剩下的灰色区域则表示在这些地方麦迪的投篮都发挥了正常水平,总体看来,麦迪的攻击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从内线到外线都能得分,没有太过明显的穴。
过去10年,真正不依靠外线三分球和中距离跳投得分的得分王只有当年在湖人队还处于个人巅峰状态的“大鲨鱼”奥尼尔,沙克是那种真正能单凭扣篮都能拿到得分王的内线巨无霸,但这样的伟大的中锋也只是十年一见而已,得分榜上位居前列的基本上还是那些“类飞人球员”——身高在两米左右的后卫或者锋卫摇摆人。上个赛季的得分榜前五位的球员,科比、艾弗森、詹姆斯这些家伙,个个都是联盟中攻击能力顶儿尖了的人物,即使是其中最名不见经传的阿伦纳斯也敢叫板联盟历史上任何一位得分见长的控球后卫。
穴请走开
抛开他们的上赛季得分排名不看,光对比五人的出手区域,就能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在比赛中得高分,而且是最高的那种,最好就要能在场上任何地方发炮都能进筐,当然它并不是必要条件。上赛季得分前两位球员科比和艾弗森的技术全面从中可见一斑,两人看起来波澜不惊的出手图上皆为三处高命中率区域,只有一处低命中率得分区域,不约而同都是右侧底角的三分区域。科比在三分线内的得分区域只有一处命中率低于40%,是所有球员中表现最为平稳的。反观而立之年的小艾高得分区域大多集中篮下和禁区线左右,以其1.83米的身高居然上篮次数接近700次,列联盟第二,这些让人不能不惊叹他的得分天赋。
未来一代
如果说科比和艾弗森已经自己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各自在场上相对固定的比赛风格,那么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维德和詹姆斯就只能用未琢磨的璞玉来形容,再说得具体一点,他们的表现让人有一种从内心深处传来的不安,尽管维德和詹姆斯的出手区域有大片大片的蓝色区域(命中率底下区域),而这正是让人恐惧的地方,以他们目前这种带有大量缺陷的进攻尚且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分数,未来技术进一步完善会变成怎样……神话时代重新降临人世?实在是让人期待中不禁带敬畏。地球人都知道,维德的进攻问题集中在他的三分球上,乔丹刚进联盟时三分球的水准也让人贻笑大方,但是一心想循着前辈足迹前进的维德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来自自己的身体素质上,如果一位球员有某项潜质,NBA就能给他开发出来,但现在还看不到维德的射程有向三分线延伸的希望。詹姆斯是NBA历史上所有22岁球员中的最强者,这已是无人怀疑,但詹姆斯对于身体素质的过度运用而技术欠佳的弱点同样体现在整个球场右半侧的得分乏力上,未来他还有多少上升空间是所有球迷关注的焦点问题。
注意,请注意
当我们看这些顶尖球员的得分区域时,除了命中率高低需要我们注意外,平均每个区域的出手次数也是隐性考验球员们的全面能力的一道标准——在某个区域出手次数多并且命中率不错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当遇到类似勃文这样的防守高手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尽量把这些球员逼到不熟悉的区域出手,这毫无疑问会大大降低那些得分手的得分效率。科比之所以被称为联盟中技术最全面的球员,出手范围宽广还只是一方面,左右手都能出手投篮的科比真正做到了可以在球场上任何角落任何时间出手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恐怕当年的乔老爷也只能甘拜下风,尽管和科比相对略高的出手次数存在一定联系,但比较所有五位球员三分线内得分区域的出手次数,只有科比一人是所有区域的出手次数都超过了60次大关,且没达到100次投篮次数的区域只有两处(同样是5位球员中最少的),而且科比的三分球也没有因为命中率不高从而刻意回避某个投篮区域的现象,这些都佐证了科比做为上赛季最佳得分手的全面和稳定度。
如果从全面和身体素质这2个标准上来衡量,阿伦纳斯其实算不上和其它四人一个档次上的得分手,但阿伦纳斯胜在自己的三分球出手次数和命中率实在惊人,除了左侧底角附近的三分球略为不尽如人意之外,其它四个三分出手区域的数据表明阿伦纳斯称得上是现役最优秀的三分射手之一。
编者按:
可能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编者按,文章动笔之前编者按已经写完了,就好比成语中说的成竹在胸,这篇文字的脉络、那些线条分割和选取,仿佛不需要铺衬在纸上,不用写已经在我心上勾勒刻画了出来。时光飞逝,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如果说两年前在另一本篮球杂志上的《风云·雄霸天下》上的一言两万字还是带许多年轻时的狂态和随心所欲,那么今天的《风云第二刀》更多是自己对从前读者朋友们的一个承诺,旧时的天马行空和意气风发不再是主旋律,但太稀饭永远是太稀饭,一辈子都不会变。
如何评价2019年的唐斯?他的技术在现役中锋中是怎么样的水平?
唐斯正在作为一个从未有过的中锋模板,打出一个“反中锋”的历史级进攻表现,“唐斯进攻的演变是什么?”也许它正在成为未来十年中最受期待的3.5个问题之一。仅仅明显不如“勒布朗在退役之前是否会变成秃头?”。即使仅仅只拿唐斯的基础数据去描绘他2019赛季打出的产量和效率级别,唐斯也已经打出了一个足够让人惊叹的赛季。50%的命中率和40%的三分命中率这种看起来属于纳什、科沃尔和库里的命中率分布,表示产量的回合占有率高达28.9%,表示效率的真实命中率则是62.2%。在过去的一年里,能在回合占有率上达到29%,真实命中率超过六成的球员,只有四位。
两位锋线两位后场,符合这时代球权向外围倾斜的直观印象,然后就是卡尔-安东尼-唐斯了。当然了,单纯去卡数据是一件非常没意义的事情,稍微更改指标的走向就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名单,唐斯进攻端最炫酷的部分和相对于同僚的价值所在也远不是这样的基础数据可以直观体现的。唐斯的意义,在于为现代篮球下中锋进攻端存在的方式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思路。
和他一起走的前辈奥拉朱旺并不热衷于挡拆。受时代限制没有足够远的射程而出手了大量中距离单挑,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办法追逐鲨鱼的进攻效率;但是现在,尽管卡尔-安东尼-唐斯依然永远不可能拥有奥尼尔和贾巴尔那种核武级别的低位破坏力,但得分效率已经有机会通过更好的无球得分与投篮选择优化后的三分球来弥补了。而时代和规则带给了他更广阔的活动范围,更高的运球自由度和更长的射程在任何地方都能接球接管一次进攻的便利。
破解篮球212联防(文字加图解)急求!
1.收缩防守靠中远投 2.小范围靠挡拆 3.长距离就是前锋在两边底线穿插跑位 4.所有队员吸引防守阵型拉开,大前锋或中锋单打内线 5.以中锋为中心做里外的反复配合,打进去拉出来再打进去(23联防)212联防和23联防的体系是比较相近的,区别只在于中路防守者的站位。在1-2-2联防中,中路防守人顶防到弧顶;而在3-2联防中,中路防守人退到高位区域(此处当指罚球弧顶至罚球线的区域)。参见区域防守。 “Zone-2”进攻战术如同破解3-2联防一样,我们希望从底角开始发动进攻,因为这会给低位防守人造成压力。我们将其称之为“Zone-2”战术,因为我们在上线(弧顶附近)使用了两名后卫(来对付对方的一名防守球员)。这种打法也能拿来对付1-3-1联防或者其他任何在弧顶使用一名防守者的联防体系。实战中,这套打法对付收缩篮下防守的2-3联防也很有效。当对方采取4-1联防(box and 1 defense)(即4名球员以罚球区为中心形成矩形站位,1名单兵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盯防对方外线得分手的联防体系)来盯防O2位置的进攻球员时,这套战术也能奏效。 请看下面的Diagram A。把你的进攻球员安排为2人在外线,2人在内线,由O1和O3分居防守人X1的两侧,O4和O5占据罚球区低位或稍稍上提一些。你手中最好的射手O2,沿着底线在两个底角间跑动,以保持始终处在强侧。如果他能在底角处吸引防守的注意力,则防守人X4势必要拉到外线去防守(见Diagram B)。这就漏空了低位的O4。如果防守人X5移动过来补防O4,则O5就被漏空并可以接应O4的传球完成上篮(见Diagram C)。或者,另一种打法(虽然没有在图中画出)是,O4可以借助掩护,在防守人X5移动前挡住他,使O5可以切到强侧接球上篮。 另一个思路:当球控制在弧顶时,罚球区中路是个空当。我们让弱侧的低位球员作“闪切”(flash and go back)(这是弱侧低位的球员突然的移动到高位来接球攻击,或者是高位的球员突然切到低位来接球攻击,是内线球员非常重要的一种走位技术)。如果O1持球,我们让O5闪切到三秒区中路(见Diagram A)接应O1的传球,然后投篮。如果O1把球传给了底角的O2,O5应该马上回到弱侧低位的位置(为O2的投篮占据弱侧篮板的争抢位置)。如果O3持球在弧顶,则由O4做闪切,并且同样的在球转移到底角时回到弱侧低位。 clip_image0017.JPG (153.65 KB)2007-10-23 11:00 请看Diagram D。当O2在底角几次出手之后,外侧低位的防守人会更及时的跟防到外线去。这种情况下,O1往往有机会直接传球给强侧的低位球员完成上篮。要发动这个战术,O1需要先向侧翼运球来吸引防守人X2向外跟防,然后向内传球给O4。或者O3也可以在左侧完成同样的工作并传球给O5。 “45”战术(或“54”战术)我们可以从“Zone-2”战术中演化出以下一些简单的打法,这对破解2-3联防同样奏效。与上面提到的打法一样,在“45”战术里,球传给右侧底角的O2。O4做墙挡住防守人X5,并让O5得以切到强侧低位接球上篮。在面对2-3联防时(见Diagram C),O4需要在中路低位(而不是弱侧低位)来做掩护。“54”战术也是一样,区别只是球被传给另一侧(左侧)的底角,并改由O5来做掩护,使O4切到强侧接球上篮。 clip_image002.GIF (20.44 KB)2007-10-23 10:37 “Zone-2”战术的其他变化 O2通常是我们最好的射手。下面的图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把球传到O2手中。你可以自己为这些方法命名并使用它们。 在Diagram A中,我们执行“后门”(Back)战术。在O2沿底线来回跑动几次后,他会启动(到篮下)然后突然反身切回原来的位置,并接球投篮。 在Diagram B中,我们执行“中路切入)(middle cut)战术。O2不再跑动于底角之间,而是切到三秒区的空当来转身跳投。请注意低位的O4并没有闪切到三秒区内。O2可以选择跳投,或是(当低位防守人上提来补防O2时)跳传给O4或O5。如果O2没有在中路接到球,他可以跑出三秒区到达对面的底角,然后球队可以执行正常的”Zone-2“进攻战术。 在Diagram C中,我们执行“后门切入-对角传球“(Back - Skip Pass)战术。球先由O3传给另一侧侧翼的O1。O2沿底线切入,然后突然反身切回原来的位置。当防守阵形变换时,低位的进攻球员(O5)并不是闪切入三秒区,而是利用掩护等手段挡住或牵制住外侧的低位防守人,使得O1可以对角传球给底角的O2。这通常会创造空位三分的机会。 clip_image003.GIF (18.38 KB)2007-10-23 10:37 “Zone-2”战术的“折区”变化除了上述提到的底线跑动切入外,我们也可以执行“折区”(“flex”)切入,这类似于“折区进攻”(Flex Offense)中的打法(“折区进攻”是一种以传球、挡拆、两侧转移球为主的进攻模式,借助“折区切入”和罚球区跳投来得分,详见(挡切进攻))。请看下面的图。在Diagram A中,O2持球并回传给侧翼的O3,然后再转移给另一边侧翼的O1。O5并不切入三秒区,而是为O2做掩护,让O2折区切入到三秒区内(见Diagram B)。O2此时同样可以选择投篮,或者当低位防守人轮转过来防守O2时,向内传球给O4/O5。如果O2没拿到球,他可以切出到底角(见Diagram C),然后打正常的“Zone-2”战术。 clip_image004.gif (22.47 KB)2007-10-23 10:37 对“Zone-2”进攻的总结 当你的O2在底角几次出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防守者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看防O2的跑动上去。不过是O4/O5中路闪切后的接应传球(见本文最上面的Diagram A),还是由侧翼(O1或O3)向低位的直接传球(如上图Diagram D所示),都会获得空位出手的机会。这套战术在对付1-2-2联防和1-3-1联防时都很有效,也同样可以拿来对方紧缩防守的2-3联防。使用这种方法对付2-3联防时,由于低位防守者必须到外线去防守底角的投手,联防阵形会被拉开。我们通常能(利用这种拉开的空间)让一名背筐攻击者运动到强侧的肘区(elbow)(罚球区顶部两角的区域)或高位来。 利用“四外一内”进攻破解1-2-2联防 不管是“四外一内动态进攻”(4-out, 1-in motion offense)或是“四外一内区域进攻”(4-out zone offense)都(在面对1-2-2联防时)效果良好。请看下图。 clip_image005.gif (7.54 KB)2007-10-23 10:37 在这套进攻体系中,你在弧顶用两名后卫对付对方的防守人X5。内线球员O5的初始位置在高位。O3和O4会对侧翼防守球员造成困扰,尤其是当他们的进攻区域延展到底角附近时。这有可能迫使低位防守人拉到外线来防守。这样O5就能向下切入到三秒区或低位来接球投篮。 请注意此处的站位空间,O3和O4的站位很理想,足以攻击联防体系中罚球线弧(short corner)附近的空当。如果O3运球突破到罚球弧,并吸引X5来补防他,他就有机会传球给切入三秒区的O5。在这套进攻中,O5处于高位防守人之间的巧妙位置,当他向下切入到强侧低位时就会给防守造成麻烦。O1和O2同样处于外线的良好位置,可以攻击防守体系的空当。 利用1-3-1进攻来破解1-2-2联防在这个战例中,O1向侧翼传球,然后从侧翼防守人身后切到底角。同时,高位(O4)迅速下行到强侧低位。这将给侧翼和低位的防守人形成巨大压力。 clip_image006.gif (7.76 KB)2007-10-23 10:37 O1传球给O2然后切向右侧底角。O2回传给O1。O4向下切到低位。如果传球够干脆利落,那么O1、O2和O4对应防守人就构成一个三打二的局面。 可选的变化:当O4向下切入时,O5可以闪切到强侧的肘区,O3可以走“后门”切到弱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