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涩套好还是粘套好
2.到底狂飙三(普狂)和尼傲狂飙三哪个性能更好?
3.乒乓球胶皮刷多少遍胶才能达到超弹?
涩套好还是粘套好
粘套好。
涩套和粘套直观的区别就是,粘套摸上去粘手,涩套不粘手。国产年代的代表之作是红双喜狂飚3,其高粘的工艺在于胶面上有一层高粘盖胶层,与高密度海绵搭配,在经过灌油或者刷胶等膨胀之后,呈现出速度快,旋转强,摩擦性能好的特点,深受上至国家队下至业余爱好者喜爱。涩套表面粘性非常小,但并不意味着制造旋转能力弱,一般搭配高弹蛋糕海绵,通过把球撞进去再喷出来的劲儿制造旋转。
粘套的海绵比较硬,但是胶皮的韧性,粘性很大,因此当球吃透到海绵当中的时候球与海绵之间发生的形变不大,海绵给予了胶皮很好的支撑力,但是由于胶皮的韧性很大,因此更加容易通过胶皮的粘性对球产生作用力,这个粘性就是胶皮表面对球的阻力。
到底狂飙三(普狂)和尼傲狂飙三哪个性能更好?
尼傲狂飙三性能更好一点吧,其实这款套胶出厂的时候海绵已经被胶水填满,已经有层打底胶了,自带灌胶效果,尼傲狂飙3在性能上相比普狂3控球更好一些,容易透板适合近台,胶皮粘性相对没普通狂飚3那么粘,所以起下旋不如普狂。
如果不灌胶的话当然是尼傲狂飙3更好,如果您想给尼傲狂飙3灌胶的话,可以把打底的那层胶除掉,这样做除了麻烦,就是影响胶皮的性能,建议刚买的时候保持原有的特性,不用灌胶了。
NEO尼傲狂飚3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层打底胶,开始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灌胶效果。但这层打底胶效果顶多也只能维持一个月,之后性能和普通狂飚3不灌胶差不多了。
NEO狂飚3的海绵稍软一点,比普通狂3控制球好一些,容易透板适合近台,胶皮也稍稍没普通狂飚3那么粘,所以起下旋不如普狂。
套胶系列分析:
1、德系阵营
关键词:速度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德系阵营的胶皮,几乎都是以速度为基础,在保证高速的前提下增强其他指标,擅长主动发力撞击、借力打力较多的球友使用。
速度至上
早期的高密度德系胶皮,是不可回避的经典,以销魂的“金属声”笑傲江湖,较有代表性的是多尼克Desto系列、JO系列、岸度Plasma系列、尼塔谷Moristo系列、优拉Tango系列等。这些套胶手感较为软弹,一触即发,无论是发力还是借力,都有超强的爆发力。
擅长以暴制暴。早期由于面胶过脆,碎边现象比较严重,现在由于配方的改良,自身已经结实了许多。虽然德套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拨,内能德套的前辈们依然是不少暴徒的挚爱。
2、日系阵营
关键词:包裹感
在不少乒乓球发烧友的弧圈萌芽阶段,“裹着拉”是最容易培养出弧圈感觉的——套胶能够深度吃球,并有明显的停留时间,击球的感觉不像是打出去的,而是扔出去的,能充分体会摩擦带来的快乐。喜欢手感细腻、吃球效果好的球友,可以考虑下日系套胶。
一直以来,日系都以手感著称,但是早期的日系比较依赖有机胶水,代表如:尼塔库Hammond系列、蝴蝶Sriver系列、亚萨卡Mark V系列等等,这些胶皮在胶水灌透了之后,手感通透扎实,速度不慢、旋转突出、力量也非常不错,在有机胶水时代。
这类胶皮几乎风靡全球,广受专业选手以及业余球迷的喜爱。当然,发挥100%的性能的前提是“刷透了”,没有了有机胶水,传统的日系胶皮还是略发死,虽然包裹感强烈,却少了点灵性。
3、国系阵营
关键词:摩擦感
绝大多数国内球迷在选择自己第一片专业乒乓球套胶时,都会是国产套胶。较低的价格以及扎实的手感,都是刚开始练习时的首选。国套的基本性能不像德套般一触即发,也不像日套那样的韧劲十足,而是靠着自己独特的摩擦感,自成一派。
高粘性是国产套胶长久以来的代名词,以狂飙系列为先驱,在胶皮表面加上一层盖胶技术,让胶皮天生具有超强的粘性。粘性带来的好处非常可观:台内球十分好控制,薄摩擦也有不错的旋转效果。
由于粘性限制了胶皮出球的回弹力,必须得搭配硬质海绵才能有一定的速度,因此高粘国套多为高硬度海绵,需要一定的爆发力才能打透。这类套胶属于中国的传统套胶,目前仍然牢牢的占据国家队一线主力的正手,一直受到不少球迷的追捧。
乒乓球胶皮刷多少遍胶才能达到超弹?
粘拍全攻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在开始粘拍之前,你先要面对一个选择:走专业路线,还是走业余路线?不同的答案会应用不同的方法。所谓专业路线,简单地说就是“灌胶”——每次打球前都要将球拍重新粘过,并且使用的胶水量大大超过“业余路线”,务求让海绵最大限度地膨胀拉伸,以获得惊人的杀伤力。到现场观看过高水平职业比赛的球友,也许会为那金属般的击球声所震撼,不要以为他们的底板与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天差地别,其实那完全是胶水的贡献。而业余路线,则是一次粘贴数次使用,推崇以最少的胶水量而获得较稳固的粘合,往往不到更换海绵胶皮时不再碰胶水。何者为优?实际上两种方式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而要根据使用者自身的情况决定。对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职业选手而言,灌胶后的球拍是一柄利剑,能够帮助自己在比赛中将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中等以上水平的业余爱好者而言,灌胶则如同使出七伤拳,享受快感的同时也容易为不好掌控而烦恼(虽然海绵发涨后手感柔和了,但速度过快有时不及控制),状态稍差时更可能失误频频,最终也许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且每次灌胶后都会因胶水的用量、涂胶的方式等差异造成击球感觉的不稳定,用与不用就看个人喜好了;对初学者来说,灌胶则是一种浪费,只能徒增捡球的时间而不会从中体验到任何好处。从技术风格上看,弧圈为主、偏好进攻的年轻球友最适走“专业路线”,攻防均衡、崇拜老瓦的弧圈选手次之,快攻痕迹明显的中老年球友则应慎用此道。对于打短颗的业余爱好者,不推荐灌胶,因为打颗粒本就对手感要求很高,练球时间有限的球迷再用胶水将海绵“提速”恐难掌握,而对长胶来说就更无必要灌胶了。从金钱成本上衡量,灌胶的代价是值得思量的:胶水方面,专业快速胶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却价格不菲,作为替代品的补胎胶大量使用于身体无益;覆盖物方面,进口套胶通常都是嗜胶症的重度患者(TENSOR类产品除外),若是对应灌胶用的版本如Sriver FX之类更是不喝饱胶水就难以使用,灌胶效果略逊一筹的进口单片海绵往往也不便宜;同时,经常灌胶会明显缩短海绵(或套胶)寿命,国手的套胶大多是用一两周就换掉(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程度是由于击球频率高),有多少业余爱好者具备如此财力呢?从时间成本上计算,走“专业路线”也需较别人多出一份耐心。据说马是国家队里最早使用进口套胶的选手,每次训练时大家都开练了他却还在粘球拍,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故意磨时间。灌几次胶后海绵上残留了厚厚的胶膜,不仅会影响击球的手感,也会影响再度灌胶的效果,而这层膜的去除对不少人来说恐怕是一种折磨。当然,习惯成自然,若你把活儿做熟了,灌胶后的快感还是挺诱人的,只是劲头一过海绵反而显得发硬难用——同吸烟差不多,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