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队于其他国家队的差距在哪里?
2.「手球·使命」吴瑞亭:打造风清气正的裁判队伍
中国队于其他国家队的差距在哪里?
国足到底有哪些痼疾呢?我认为,国足起码有以下三大痼疾:
一、进攻无力,缺少配合。
纵观中国对新西兰的比赛,表面上中国队占了上风。上半场前三十多分钟,下半场失球后的二十多分钟,球权基本都在中国队一方,控球率远比新西兰高,优势尽在中国队一边。但是就是打不开局面。为什么?仔细想想,中国队也不可能进球。中国队的进攻,有几次能达到对方禁区?即使到禁区边上,也一一被对方化解了。唯一在禁区里的两次,都是先下底,再传中,但运气不佳,都击中门柱或横梁,没有破门。整场比赛,看点也就这么点,其它时间,国足队员都在疲于奔命。中国队进的那一球,是乱军中取胜,说白了,就是瞎猫碰见死老鼠,开出的球正好砸在董方卓的头上,顺势一摆,球进了。
至于中国球员的表现,也都尽力了,但都是各自为阵,没一点配合。后卫拿到球后,一个大脚,拼命地朝前传,唯恐在自己后方被对方抢断;前锋呢,只好拼了命地去追,白白地消耗了体力。后卫的脚法也太臭,十有八九不能准确地传到前锋脚下,大好的机会,就这样一瞬间失去了。队员间就像一盘散沙,乱糟糟的,三条线不是离得太远就是挤在一起,没有一点章法。好几次,一个队员传出球(记不清几次、那个球员、什么时间)后,发力朝前跑,想和队友做撞墙式配合,可接球队员根本就没这个意识。可怜韩鹏,满世界追着球跑,特点一点都发挥不出来,再也没有了在鲁能的潇洒。我不懂,是球员不会呢,还是教练没要求,或是接球的球员长时间没碰球,想好好过过瘾。总之,占了上风的中国队没有一丁点配合,进攻乏力,今天踢平了新西兰,应该是很的了。
中国队的表现,并不是今天偶尔为之。看看中国队世界杯预选赛二十强赛中的表现,哪一次不是如此。如此顽疾,竟没人看出?悲哀,中国足球队的悲哀,中国亿万球迷的悲哀,正如我在国足二十强赛出局时写的《中国球迷的悲哀》。
二、后卫无能,盯球不盯人。
中国队占尽场上优势,可就是先丢球了。并不是对方有多么好的技术和配合——如果是那样,我们也认了,也能体谅我们的足球水平低,体谅我们的球员,就像我们遭遇到西班牙、荷兰一样——可对方就两个人呀,一停、一吊,就摆脱了我们四个防守队员,形成单刀,直插空门,1:0 ,中国队出线希望遭受严重挑战。什么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后卫平行站位,没有纵深防御,球员无法补位,二是后卫漏人,被对方反越位成功。我们先不说后卫平行站位(这有可能是教练特意安排)的安排有无疏漏,但后卫漏人的问题是今天先失球的罪魁祸首。我们的后卫,两眼只盯着活动的足球,全不顾身边的人,就像一只捕食的青蛙,只对活动的小目标感兴趣。看看今天球员的反应:对方球员接球后,四个防守球员眼睛都盯着接球人的脚上球,全然不顾身边只有几步远的另一个对方球员;当对方传出球时,一切都已经迟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防守队员竟然从相反方向转身去追。我不知道当事人李玮峰作怎样的解释,应该说,李玮峰在这场比赛中表现还不错,但就是这个失误,李玮峰难辞其咎,中国队的三分变成了一分。
我并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用此来说明中国队的痼疾。后卫漏人,现在好像成了中国队的习惯了,不管是世界杯预选赛,还是热身赛、友谊赛,包括今天的奥运小组赛,我们的失球,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后卫漏人。后卫“盯球不盯人”难道是今天世界足球的时尚?但我看意大利的“世界最坚固的防线”,好像后卫专门是盯人的。我们的国足,教练不知请了多少,德国的、英国的、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的,还有中国本土的;足协也换了不少人,但好像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后卫漏人”问题,否则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有所改观呢?
就我们国足后卫现在的状况,接下来输球是意料中的事,小组出线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一种奢望吧,比利时比我们强,巴西更是大人玩小孩。我们的足协官员和教练应该醒醒了吧。
三、球技粗糙,却好卖弄。
说起球技,我们当然不能和小罗、梅西比。应该承认,我们的球技水平不如欧洲、美洲、非洲的球员,甚至不如亚洲的日本、韩国。
然而,我们的球员好像并不承认这一点。何以为证?你看场上,我们的国足队员,只要拿到球,总要在脚上踢它三四下,朝前带一带、朝旁倒一倒,非得两三人上来逼抢,否则是是不传的,就好象自己的球技有多高,而别人不知道一样。
结果是,短而灵的风格没了,亚洲人特有的灵活葬送了,不知何时何地学起了英国人的长传冲吊,可惜我们不能长成英国人的个子;
结果是,创造出来的一点空档被对方补位了,机会没了;
结果是,撞墙式的配合消失了,三角短传、小范围配合不见了,队员在前、后场上疲于奔命;
结果是,对方两三人一夹击,球丢了,大家赶快去堵漏洞,进攻机会转瞬逝去了;
结果是,十一个队员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没有配合,没有战术,没有章法,十一个人踢不过十个人;
结果是,力出了不少,汗流了不少,伤挨了不少,但,球还是输了,世界杯预选赛被淘汰了,奥运小组赛只存在理论上的出线了。
著名足球人张路在现场评论中不断说,一脚传球,配合配合,还举了欧洲好多例子。但中国球员好像没学过“一脚传球”,他们学的都是绝顶的足球功夫,就像**里那样,可以用气功,把足球吸着、转着。西班牙、荷兰、意大利人,还有巴西、阿根廷人,他们没有足球功夫,没有球技,只会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只能玩低级游戏;中国球员可是足球祖师爷的传人,继承了老祖宗蹴鞠的衣钵,不卖弄一下,何以体现“熊猫功夫”!
这就是中国足球队三大痼疾。不知什么时候能出现个真正的“医生”,医治一下这些痼疾,否则,我们这个病人就要病入膏肓了。赶快撤换那些庸医吧,也让球迷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吧。
////////////////////////////////////////////////////////////////////////////////////////////////////////////////////////////////////////////////////////////////
中国足球的土壤上结不出好果实
中国足球的负面问题有很多很多,不用笔者说,大家也能“如数家珍”地讲上几条:黑哨、球、球员素质差、圈内一片乌烟瘴气、一切都是为了钱等等。如果是稍微跑过足球的,对足球圈有所接触的记者同志那就更是能讲上几天几夜不带停的!既然中国足球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为何还要期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国家队还能打出好成绩呢?《真心英雄》当中唱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国足球在这个贫瘠却还不断有人拔苗助长的土地上,怎么可能结出好的果实呢?就算是有主场之利,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照顾,临时多浇一点水,多上一点肥,多几个人用手护着它成长(中国足球在这种“呵护”下长势还算不错),但一旦主场之利没有了,裁判不再向着我们了,多出来的水、肥料和保护它的手都撤开了,中国足球就表现出了它原有的“弱不禁风”,在日本队如行云流水的配合以及如制导导弹般精确的定位球攻击下,立刻招架不住了。
上帝给了中国人借口
这一次上帝给了爱找借口的中国人一个很好的借口:日本队的第二个进球其实是手球,让中国人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们赛后痛骂科威特裁判的种种不是,鄙视不敢承认自己手球的中田浩二,甚至用矿泉水瓶砸向日本球迷。但这都是无济于事的,国足主要还是输在技不如人上,客观地讲,日本队第二个球,中村俊辅罚的角球位置极佳,中国队守门员刘云飞判断失误,后点完全让给了日本队的包抄队员,与其说是中田用手打进的,还不如说是中村罚出的球砸在他身上进去的,说的夸张一点,当时就算是放一个电线杆子在那,中国队还是难逃一劫,这个球怎么都是日本队的,中国队根本抢不到,只不过中田的进球方式让人无法接受,送到嘴边的肉却不用正常的方式吃进去,这个违背“常理”的吃法让中国队很气愤,但那块肉终究还是日本队的,中国队再怎么说都是没有用的。
「手球·使命」吴瑞亭:打造风清气正的裁判队伍
吴瑞亭,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校长,中国手球协会竞赛裁判委员会主任,1985年就读北京 体育 学院(现北京 体育 大学)手球专业。他也是那时的高校手球劲旅北京 体育 学院队的主力。
“当时瑞亭打得不错,是他们年级身体素质最好的。”吴瑞亭的师兄、北体院84级的佟永清回忆道。
吴瑞亭是上世纪80年代北体院手球专业少数几位毕业后一直到现在还从事手球运动的学生。
而且他在手球裁判和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工作。
关于裁判工作
印象深的一次谈话
吴瑞亭在北体院就已经开始接触裁判工作,1990年成为国家一级裁判,1994年成为国家级裁判。2010年开始担任中国手球协会裁委会副主任,2014年12月担任竞赛裁判委员会主任至今。
吴瑞亭说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执裁经历是刚当裁判的时候,199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的裁判工作,每天和不同的老师搭档,每天能得到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每天都收获着自信和成长。
后来吴瑞亭由裁判员的身份转换为管理者,他也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就是很好地协调裁判员队伍,服务于运动队,服务于这个项目。
吴瑞亭表示,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王涛上任后找他谈裁判管理工作。核心一点就是要求打造一支风清气正的裁判员队伍。
吴瑞亭为此推动建章立制,狠抓管理,陆续出台了《裁判管理办法》、《裁判注册办法》等规章制度。
同时加强针对技术代表、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培训,建立了每年年初裁判员下队讲规则的机制。
2016年开始建讲解库,以此完善裁判员学习机制。的制作工作他交给了李兆蒙来做,而后者做得相当出色。
吴瑞亭说,裁判员的进步一方面是机制的激励,另一方面一定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刻苦努力。比如国际级裁判李兆蒙没有打过手球,不是科班出身,王科之前英文是弱项,但是李兆蒙在做剪辑工作过程中通过大量解读中的执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弥补了缺乏打球专业感觉的这个弱项,而王科在英文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能逐渐成长为出色的国际级裁判,就印证了这点。
为了督促年轻裁判员成长,吴瑞亭甚至自己下载了 游戏 软件,“我不玩 游戏 ,也不会玩。但是我知道上线后,能看到谁在线上在玩 游戏 。我们有个别年轻裁判员玩 游戏 没有节制,所以在赛区晚上睡觉前,我会上线看看,发现有裁判员在玩,就打电话提醒一下。”
争议最多的改规则
为了推动国内手球运动的 健康 发展,用竞赛杠杆推动手球技战术的发展,竞赛裁判委员会近几年在竞赛规则上做了一些改动,2015年推出“升级处罚”,遏制进攻队员射门故意用球打守门员脸的问题。2018年全国小学生比赛改成三节,前两节要求必须人盯人防守并且必须五上五下,2020赛季开始推出“1.5分”(9米线以外射门,快攻反击,包括一传快攻和推进快攻,空中接力“快板”,都被计为1.5分);在青少年比赛中执行三节比赛前两节必须七上七下的赛制,在后备人才和业余体校比赛中,前两节必须有一名左手队员的特殊规定。
这些规则改动措施出台初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国际手联出台的规则中没有这些规则,加入新规则会影响我们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适应规则的能力。但是这些新规施行后,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各级队伍技战术能力的提升。而射门打脸的问题实行了4年,有效地遏制了一些故意的行为,大家也确实很好地注意了这个问题,在2019年该规则被取消,但国际手联反而在2021年7月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罚出场外2分钟的处罚,就是针对射门打脸的处罚新规。
因为疫情的原因,去年的第14届全运会在第8届至第13届全运会之后首次没有请外籍裁判员参与执法,这对于竞赛裁判委员会来说压力非常大。
吴瑞亭和竞赛裁判委员会的同仁积极想办法,多措并举,包括赛前加强培训,对每场比赛的合适人选通过讨论谨慎选派,他们还首次引进了针对争议判罚的VR回放技术,最终这届全运会的裁判工作圆满的完成了,而且争议判罚还少于以往有外籍裁判员的时候。吴瑞亭坦言,除了大家共同努力之外,VR回放技术的引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手球青训
吴瑞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宣武体校,带女子手球队。当时北京只有两个区的体校有手球队,另一个区是海淀区,有一支男队。1995年之后北京其他区体校才陆续组建手球队。2001年宣武体校也组建了男队。
宣武体校这些年为北京队和国家队培养张丽、赵颖、范洁、张骥等众多出色的队员。
吴瑞亭2002年被任命为宣武体校副校长,主抓训练工作,2011年担任西城体校(2010年宣武体校并入西城体校)校长。
针对北京西城区的手球运动发展,吴瑞亭现在着手推动五方面工作的开展,一、增强手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力度;二、拟在疫情缓解的情况下,举办西城区校园手球联赛;三、加强教练员培养,形成手球教练员良性人才梯队;四、通过成立西城区手球协会,加强手球运动的宣传推广力度,并增加西城区域内的各项手球赛事;五、由于政策的原因,区域内手球人才选拔培养面在收窄,所以还需要 探索 更好的人才选拔机制。
“担任主管领导后,虽说不能像以前那样全身心都铺在这个项目上,但毕竟我是从这个项目走出来的,所以还是尽可能做一些工作,希望手球项目发展得更好。”吴瑞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