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家及城市
2.29届奥运会参赛人数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3.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了有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家及城市
截止至2019年4月13日,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家及城市如下:
第1届:1896年,举办国家:希腊,举办城市:雅典。因为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因此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办。
第2届:1900年,举办国家:法国,举办城市:巴黎,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第3届:1904年,举办国家:美国,举办城市:圣路易斯,位于美国东部密西西比河中游河畔。
第4届:1908年,举办国家:英国,举办城市:伦敦,英国的首都、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第5届:1912年,举办国家:瑞典,举办城市:斯德哥尔摩,瑞典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第6届:1916年,举办国家:德国,举办城市:柏林,德国的首都。
第7届:1920年,举办国家:比利时,举办城市:安特卫普,比利时最大的港口和第二大城市。
第8届:1924年,举办国家:法国,举办城市:巴黎,法国的首都。
第9届:1928年,举办国家:荷兰,举办城市: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第10届:1932年,举办国家:美国,举办城市:洛杉矶,美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纽约。
第11届:1936年,举办国家:德国,举办城市:柏林,德国的首都。
第12届:1940年,举办国家:日本,举办城市:东京,日本的首都。
第13届:1944年,举办国家:英国,举办城市:伦敦,英国的首都。
第14届:1948年,举办国家:英国,举办城市:伦敦。
第15届:1952年,举办国家:芬兰,举办城市:赫尔辛基,芬兰最大的港口和首都。
第16届:1956年,举办国家:澳大利亚,举办城市:墨尔本,澳大利亚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城市。
第17届:1960年,举办国家:意大利,举办城市:罗马,意大利的首都。
第18届:1964年,举办国家:日本,举办城市:东京。
第19届:1968年,举办国家:墨西哥,举办城市:墨西哥城,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
第20届:12年,举办国家:德国,举办城市:慕尼黑,德国第三大城市。
第21届:16年,举办国家:加拿大,举办城市:蒙特利尔,加拿大第二大城市。
第22届:1980年,举办国家:俄罗斯,举办城市:莫斯科,俄罗斯的首都。
第23届:年,举办国家:美国,举办城市:洛杉矶。
第24届:1988年,举办国家:韩国,举办城市:汉城,韩国的首都、首尔的旧称。
第25届:1992年,举办国家:西班牙,举办城市:巴塞罗那,西班牙第二大城市。
第26届:1996年,举办国家:美国,举办城市:亚特兰大,美国三大高地城市之一。
第27届:2000年,举办国家:澳大利亚,举办城市:悉尼,澳大利亚的首都。
第28届:2004年,举办国家:希腊,举办城市:雅典,希腊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第29届:2008年,举办国家:中国,举办城市:北京,中国首都。
第30届:2012年,举办国家:英国,举办城市:伦敦。
第31届:2016年,举办国家:巴西,举办城市:里约热内卢,巴西的首都。
扩展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之后,法国人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1894年成立奥委会,1896年举办了首届奥运会。
1、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城市:伦敦,已举办过三届,分别为1908年第4届、1948年第14届、2012年第30届。雅典、巴黎、洛杉矶各举办过两届。
2、举办奥运会历时最长的一届奥运会:190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届奥运会的比赛哨声早在4月27日就已吹响,直到10月31日才闭幕,前后6个多月时间,是历届奥运会时间最长的一次。
3、举办奥运会最小规模的一届: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城举办的第3届奥运会。参赛的只有来自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8名。而美国队就占了533人。因为前往圣路易城的交通不便,旅费昂贵,因此法国及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没派人参加。即便是派队参加的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匈牙利、希腊等国,也只派了几名代表,加在一起只有39人。这次奥运会是参赛国家和参赛人数最少的一次。
4、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国家:美国,共举办过四届,圣路易斯一届:1904年第3届;洛杉矶两届:1932年第10届、年第23届;亚特兰大一届:1996年第26届。
百度百科-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
29届奥运会参赛人数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29届奥运会参赛人数多。国家强大了,国际地位,知名度,影响力再加上地大物博,比如奥运村,世界上还有哪个村子在66公顷的地域内居住16000名村民?而且这个村子内交通齐备,吃喝玩乐一体化,除了没有学校外,这个村子应该是各种设施和服务最为完备的。除了这个地方,世界上也没有哪个村子能诞生302枚奥运金牌。是的,我们说的就是中国的奥运村,它绝对堪称世界第一村! 北京奥运村位于纵贯城市南北的中轴线的北端。许多古迹和著名建筑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故宫、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等。 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共占地66公顷,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北邻森林公园,南接主场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鸟巢不到3公里,这大概是奥运场馆与奥运村最近奥运举办城市。 奥运村将于2008年7月27日正式开村,8月27日闭村。全村分为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行区三个区,分别是代表团居住的区域、提供商业服务等活动的场所以及物流、交通等后勤保障区域。三区之间实行验证控制。运动员公寓为6或9层永久建筑。205个代表团都会居住在奥运村之内,奥运期间,只要运动员愿意,他们甚至可以步行到达主体育场。 奥运村的区域划分非常明显:南部住人,北部活动。中间被一条科荟路隔开,界限分明。目前南部的国奥村楼盘已经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已经达到住人要求,但北边的升旗广场、和平休战墙、村长院已经达到运行标准。 进入南区的运动员居住区,芳草萋萋,流水潺潺,花坛林立、喷泉吐雾,这或许是我看到过的最美的小区,难怪这里得楼盘从开始得每平方米8000元涨到现在每平米近3万元。运动员公寓为22栋6层楼建筑和20栋9层楼建筑,大楼建筑风格一致,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以上。赛时将有205个代表团都会居住在奥运村内。 居住区设有12个居民服务中心,提供住宿前台服务和相关信息等。居住区主餐厅和风味餐厅提供24小时服务,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需求,如果运动员不愿步行到北区主餐厅就餐可以直接选择楼下的风味小吃,就像“夫妻肺片”“北京烤鸭”等风味小吃不会出现在主餐厅,只能在这里品尝。在北区的国际区内,更是服务项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运动员头发长了可以去理发室;要给家里人发电子邮件可以去网吧;给朋友快递奥运首日封可以去邮局或ups服务站;买个福娃或者洗发水可以去奥运特许商店或者超市;想看**可以去dvd室;想刻录自己比赛的画面可以去刻录室;想休闲运动员可以去游艺室,那里有台球、空气球、沙壶球、波比足球等游戏让运动员放松紧张的心情;晚上运动员可以去村俱乐部跳舞、吼两嗓子卡拉ok;想保持运动状态可以去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区,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训练器械;想去长城或者故宫的话找这里的旅游服务室,他们全程提供服务;有宗教信仰方面的需求,这里还有五大宗教室为他们提供服务……。 链接 奥运村有84年历史 运动员不能住普通宾馆,我们现在想到得最重要得原因就是保证运动员得安全是最直接得原因,但是,我查了一些资料后才知道,期初得想法并不是这个原因。 奥运村“诞生”于1924年,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得到同样的住宿待遇。期初的奥运会官方提供的住宿也是在举办城市的各种酒店,由于设施服务不通,所以也就产生了待遇的不同,也出现了一些意见和分歧,因此1923年国际奥委会执委做出决议,要求奥运会组委会必须为所有奥运会的参加者提供房价公道的住处。 巴黎奥运会组委会在科龙布体育场旁边修建了奥运村———该奥运村由许多幢木平房组成,每个房间住3人,有卫生间和淋浴设备。1924年5月4日至7月27日,第8届夏季奥运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来自44个国家的3092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136人)及其代表团被安置在了这些木材结构的房舍中,于是便产生了奥运村这一名字和说法。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美国洛杉矶举行了第10届夏季奥运会,当受邀来参赛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到达洛杉矶时,对这里的场馆拍手称赞,更令他们惊讶的是———这里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个由550幢木制小屋组成的住宿区。整个房舍漂亮舒适,每一幢小屋都有淋浴间、更衣室和其他生活必需品。1012亩的奥运村内设有游艺厅、餐馆、商店和图书馆等生活设施。 鉴于此,国际奥委会商议决定,今后奥运会主办国必须修建奥运村,以供运动员住宿,“奥林匹克村”也被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成部分。 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无疑会被写入历史的一项工程。
奥林匹克运动出现了有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际奥委会
1894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的、非营利的组织,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一切有关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
国际奥委会设1人,副4人。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一般任期八年,连选可再任四年。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关规定
1.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为长方形、白底无边、中间有五个套联的彩色圆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2.奥运会宣誓仪式
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主办国最著名的运动员宣读誓词:"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将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定。"之后,裁判员也要举行宣誓仪式。
3.奥运会奖牌
奖牌分金、银、铜三色,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奥运会举办期限
从1932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规定,夏季奥运会的时间不得超过16天,冬季奥运会不得超过12天。
三、现代奥运会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还很少,奥运会项目无严格规定,基本上由东道国决定。因此,头几届奥运会不仅一些项目中的单项变化较大,而且大项也不稳定,还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不很广泛的项目,如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随着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先后建立,奥运会项目逐渐趋向稳定。
为了使奥运会在项目的设置上符合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季奥运会至少应包括下列大项目中的15个,才能举行。1963年,国际奥委会确定了这些夏季奥运会大项目的比赛顺序是:田径、游泳、摔跤、体操、举重、曲棍球、马术、击剑、赛艇、拳击、射击、现代五项、帆船、篮球、皮划艇、自行车、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项。
12-年,奥运会比赛大项一直固定为21项。第24届奥运会则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网球两大项目,使夏季奥运会的大项目达23个,单项数达237个,其中男子占151个,女子占72个,男女混合项目为14个。
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批准条件是:夏季奥运会男子项目至少要在4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女子项目至少要在3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回答者:lhsxhxh - 探花 十级 3-7 09:06
1893年春,在顾拜旦积极建议下,由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出面,邀请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着重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构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明确支持。但由于不少国家表现冷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翌年一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广求意见。与此同时,顾拜旦四处奔走,寻示支持。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国,提出了再次举行国际体育会议的建议,向各国体育组织发出了参加国际协商,共同重建奥运会的恳请。但是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仍然对顾拜旦的建议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对。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寻求支持,顾拜旦把目光转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并最终取得希腊、比利时、瑞典、挪威和俄国的不少头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以及教育界、科学界名流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协商,政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影响了很多国家体育组织的态度。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39个体育组织都表示将派代表出席大会。
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大会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职业化问题。经过争论,决定遵循"业余运动"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而后,会议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并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巴黎国际体育会议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宪章强调了奥林匹克远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凯拉斯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还选举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国)、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龙教授(美国)、可姆普特希尔勋爵(英国)、赫贝尔特(英国)、费伦茨 ·凯万尼(匈牙利)、古特一雅尔科沃斯基(波希米亚)、苏比亚尔(阿根延)、卡夫(新西兰)、卢克齐·帕利伯爵(意大利)、放·布齐伯爵(比利时)、丹德时亚·卡拉法大公(意大利)、黑衍哈特(德国)。会议规定法语(现为英、法两种语言)为国际奥委会法定语言。大会还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划船、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于巴黎举行,后来考虑希腊为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在希腊举行比在巴黎意义更重大些,顾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见。大会决定把第一届会期改在1896年,鉴于古代奥运会遗址奥林匹亚已成了一片废墟,会址改设在希腊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选手的业余资格作出详细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以及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以体育为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2年基拉宁担任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