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保障团队,在救援“赛道”上时刻待命
2.平昌冬奥能给北京哪些借鉴?
医疗保障团队,在救援“赛道”上时刻待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冬奥会上,医疗保障团队是运动员安全的守护者。一方面,运动员与时间赛跑,力争赛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保障团队在救援“赛道”上时刻待命,全力护佑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 健康 。
相互配合 快速施救
2月6日下午,在首都 体育 馆内的花样滑冰训练馆,各国双人滑运动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训练。忽然,训练场上发生了意外——加拿大选手与意大利选手发生碰撞,加拿大女选手瓦妮萨·詹姆斯摔倒在地,一度无法站起。
正在赛时场地医疗站待命的中国医疗队员谭存鑫、陈骏、高建海、李婉蓉立即征询加拿大教练同意后,携带急救包上冰救治,并协助运动员离开冰面,在队医的陪同下到达运动员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医生王军及护士张木瀚负责进一步检查。
承担首都 体育 馆花样滑冰训练馆医疗保障任务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医疗团队。医疗官王梦航说,经过现场诊断和进一步检查处置后,运动员并无大碍,顺利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
“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反复演练很多次了。”王梦航说,“我们团队的专业配置很完善,涵盖了与赛场救援需要相关的各个科室。队员都很年轻,大多集中在二三十岁。”
与正式比赛场馆相比,训练馆里常常会有8名甚至10名运动员同时在场上滑行起跳,医疗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王梦航说,这几天团队每天最长工作时间达19个小时。虽然工作强度很高,但大家无怨无悔,在救援“赛道”上拼搏无上光荣。
“前几天训练时,美国队队医来医疗站取冰块,特地跟我们聊了一会儿,对中国医生的工作表示赞许。”王梦航说。
方舱诊所 救治利器
“方舱移动影像检查室,配备有医疗影像最新技术的64排深度天眼CT和X光机。”在张家口赛区冬奥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 科技 师长付凯亮介绍,方舱式设计便于移动和快速开展救治,是诊断运动损伤的好帮手,在去年年底就已安装并投入使用,不仅能为运动员提供保障,还可以服务赛事工作人员和各代表团随队官员。
古杨树场馆群是本届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主任郭英介绍,为及时应对运动员在雪上项目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受伤,古杨树场馆群配置了19个医疗站、13辆救护车和272名医疗工作者,有9所医院为赛事提供医疗服务支持,首诊救治医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在场馆群内24小时运转的山地转播中心也配置了1个媒体医疗站。
滑雪公园拥有坡面障碍技巧、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U型场地等多条赛道,由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团队提供医疗保障。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董士民说:“这支冬奥医疗保障医生团队已组建了两年多,参与过国际雪联世界杯、冬奥会测试赛等系列赛事保障服务,大家会尽全力保障受伤运动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飞驰雪场 守护生命
2月7日,在延庆赛区小海陀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男子滑降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突然,德国选手多米尼克·施魏格尔在高速滑行过程中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赛道上。守在附近的滑雪医生立刻赶到,对伤情进行检查处理后,用雪橇船将运动员迅速转运到医疗站进行救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袁强介绍,施魏格尔后来被转送至医院,经过检查治疗后伤势平稳,目前已经回到冬奥村。
“当运动员受伤后,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裁判长发出‘运动员停止出发’到‘关闭赛道’的指令后,留给救援人员的时间也就1分钟左右。”袁强说,“对于滑雪医生来说,在雪道上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其紧张程度并不逊于运动员争夺金牌。”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上的明珠’,观赏性强但容易受伤,骨折、脊柱损伤、颅脑损伤、颌面损伤等都有可能。”袁强介绍,高山滑雪的医疗保障团队有100多人,其中负责赛道救援的国内滑雪医生38人,来自北京十多家三甲医院,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滑雪医生要盯着整座山,每天在寒冷的户外长时间巡逻值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2月10日 第 06 版)
平昌冬奥能给北京哪些借鉴?
5金8银4铜vs1金6银2铜,这是韩中两国代表团在本届平昌冬奥会上交出的成绩单。
或许我们还在纠结于四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略强于对手的历史,纠结于短道裁判对队伍亮出的9次处罚,纠结于那令人咋舌的主场优势……
但我们其实更应理智地发现:除了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既有优势项目中一骑绝尘,韩国还在欧美人不太看重的钢架雪车、女子冰壶甚至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冰强雪弱,同样是举国发展冰雪,作为东道主的韩国给出了一堂生动的教学。其在冬奥项目的发展路径、训练模式、项目编排、规则和场地利用乃至项目文化等拓展方面,都值得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效仿和借鉴。
优势项目:
左手举国培养,右手文化建设
在全部8个短道速滑项目中,韩国队拿到了3金1银2铜的成绩,抛开那些主场优势和网络间的“攻击口水”,韩国短道速滑其实真有我们该学的地方。
同样是举国培养,但韩国的运行效率更加科学。在选拔模式上,和中国短道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且经常需要进行这种二元选拔平衡相比,韩国的模式更加多元。
虽然大部分短道速滑选手都来自首尔地区,但队员大部分分散在高中、大学的格局,确保了竞争的多元。每次他们会根据世界大赛进行三次以上的选拔,确保状态最佳选手参与。
在训练模式上,韩国人在耐力+后程的中长距离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国际上目前流行的内道超越技术,也是韩国人的发明。
女子1500米崔敏静夺冠。
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普及度远远好于中国黑吉两省),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战术和训练模式,大学文化建设,确保了韩国在短道项目上远远不断的产生优质人才。
虽然韩国的选拨模式加剧了队伍的内讧和矛盾,但我们在王濛离开之后,中国女队却无法再拿出一位当家人。
在速滑领域,韩国同样有好的表现。依靠李承勋在集体出发比赛的金牌,韩国人取得了1金3银2铜的好成绩。依靠的仍旧是优异的选拔制度和良好的技术保障。
尹诚彬为韩国拿到雪上项目第一金。
潜优势项目:
跨越式布局造就跨越式进步
在尹诚彬历史性夺取了钢架雪车冠军之前,韩国还和中国一样在雪上是个“小白用户”。而在夏季的速度领域,我们还未曾听过韩国人的名字。
尹诚彬的成长是典型的韩式励志故事——仅仅是因为身高1米78,能双手轻松扣篮和爆发力(这样的人在中国一抓一大把),以及韩国因举行冬季奥运带来的历史机遇,他便登上了时速100公里的赛道。
6年前零基础起步的他,在韩国科研和教练团队的配合下,一步步征战职业赛场,并以旋风般的速度冲向世界中心。而在平昌奥林匹克滑行中心,他更是将东道主主场优势运用到极致:
在其他选手加上的训练时间满打满算只有3天的时候,他可以从容地在赛道上练习三年。上千次锤炼的背后,是身体和地形的合二为一。对于其他选手险象环生的弯道和上坡,对他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按照知名体育人房学峰的观点,尹诚彬从第一轮到最后累计的1.63秒优势,超过这个项目重返奥运会以来、以往四届金牌选手取胜的成绩之和,优势之大,足以超过了博尔特式的优势和菲尔普斯式的优势。
在竞争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今天,天才选手+科研的助力+精妙地选准突破口,从来都是赛场上决定成败的X因素。韩国选手在平昌冬奥会无舵雪橇比赛,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飞速进步的佐证:
女子单人,韩国的名次从上届的第29名提高到第8名;男子双人,从上届的第19名提高到第9名;混合团体,从上届的最后一名提高到第9名。
那么,同样是东道主的我们,能否也在赛道上先让选手完成上千次的练习?
而韩国人的突破,还不仅限于此:
冰壶——韩国参加国际比赛只有五六年时间,选手大多是从中学以后才开始学冰壶,但韩国却一路杀入到决赛。和声名在外如今青黄不接的中国冰壶相比,韩国人旋风般的崛起让人觉得恐怖。
韩国队晋级女子冰壶决赛。
黑马项目:
从归化球员到与狼共舞
在平昌冬奥会上,韩国男子冰球队绝对是不受瞩目的一支:小组赛三场全败,但8强赛对阵劲旅芬兰队,在0比3落后的局面下居然打得荡气回肠。
虽然最终以2比5的告负,但韩国队昂首走出体育场的场面让人难忘。而韩朝所组成的女子冰球联队,尽管同样排名垫底,但场上实力丝毫不逊于对手。
而两队给世界造成的奇迹,其实在平昌冬奥会之前,也就是历史性的拿到参赛资格的那一刻。作为并非冰球强国的韩国,面临的又不是东道主自动入围的政策,于是一个设想出现了:他们允许使用归化球员。
2月20日,韩朝女子冰球联队与瑞士队在江陵关东冰壶中心进行平昌冬奥会第7-8位排名赛,韩朝联队在打入一粒进球后抱作一团。
之后,韩国展开了归化外籍选手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7名原籍为加拿大、美国的白人冰球运动员入籍韩国,并成为韩国国家队队员。同时,韩国聘请了韩裔美国人白志善为男队主教练。
作为亚洲第二支跻身男子冰球世锦赛顶级组的队伍,归化球员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韩国人的布局更是精妙:
从2003年开始,韩国参加亚洲冰球联赛,从最早的安阳汉拿一支队到现在的安阳汉拿、高一、大明虎鲸三支队伍。较早的职业化变革,是促使韩国冰球实现质变的关键因素。
虽然归化球员对于中国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如今在花滑和冰球上也已经面向华裔开放选材,也能够直接提升队伍实力。搜集全球华裔冰雪人才,这也是北京冬奥需要完成的课题。
原籍为加拿大、美国的白人冰球运动员入籍韩国,并成为韩国国家队队员。
三亿人上冰雪,并不遥远
在项目传统历史,厚度和操作方面,和我们有很相似的地方的韩国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对于短道速滑等优势项目,我们能否放弃以往的黑龙江、吉林二元选拔定律,让更多地区的孩子加入到动态竞争行列?
现在在女子方阵中,这种二元选拔的坚冰已经开始松动的迹象:来自内蒙古的17岁小将李靳宇被主教练李琰带到队伍中并破格选拔。
我们能否更加积极地研究和制定规则——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如果不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那么就需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和适应规则。
对于钢架雪车等潜优势项目,我们能否复制韩国经验——我们的张培萌有飞人的速度,一流的意识和对赛车的。如果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充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同样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其他相对比较弱的雪上项目,我们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机会。
林孝俊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决赛中摘金后欢呼庆祝胜利。
而对于仍在期盼国际冰球联合会予以特殊照顾,才能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的中国男子冰球队来说,我们的冰球人口基数其实远远高于韩国。
但2011年平昌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成绩和冰球人口、冰球文化的建设更是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竞技体育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我们应该摒弃功利的心态,更不齿为了金牌做出的一些盘外招、包括对裁判的小动作。
北京冬奥会,扎扎实实做好项目普及和文化建设,积极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推动我们的冰雪建设。三亿中国人上冰梦想,也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