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2.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壮观的场面
3.奥运缶的收藏价值
4.什么是缶
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2008年8月9日,顾客在苏州山塘街一家竹简工艺品商店内选购竹简。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开幕式精彩的竹简表演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顾客的喜爱。中新社发王建康 摄
转播 首次实现全球同步
记者郭丽君
“太富有想象力了!”“太震撼了!”
8月9日0点04分,当李宁高举火炬在鸟巢上空的“中国式画卷”上奔跑时,北京的张丽与在日本的哥哥张军同时发出赞叹。
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通过互联网的MSN交流着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感受。张丽惊喜地发现,她和哥哥几乎是同时观看到了开幕式的精彩演出。
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首次全部实现了全电视信号转播。而往届奥运会只实现了部分信号转播。在都灵冬奥会上,40%转播为信号,其余则是普通信号转播。“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购买了信号的欧美电视台完全可以保证他们国家的观众同步观看北京奥运的精彩赛事。”
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与中国没有时差,这些国家的观众,也通过频道实现无延迟地收看到了开幕式的盛况。
“中国网通在北京奥运场馆专门铺设了各式光缆近200公里,使所有场馆实现全光网络覆盖,保障了电视转播全部用信号,这在人类奥运史上是首创。”中国网通副总裁赵继东说,这项技术使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观看奥运成为可能。
本届奥运会的转播规模与复杂性为奥运史之最。比赛将在37个场馆举行,大部分直播画面都要传到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然后从这里向获得了转播权的全球电视台提供信号。由于应用了最先进的光缆传输,传输所用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科技奥运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网通第一次用无压缩传送技术,将原始的电视信号完全没有损伤地在国际间传送,仅有数十毫秒的时延,这意味着电视观众几乎可以与现场观众同时看到比赛场面,在交互式节目中也不会再有迟滞的感觉,从而使长距离、音频交互成为可能。
“"中国式画卷"的清晰展现,让全球40亿观众通过电视记住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赵继东表示,在以往的奥运电视转播过程中,为节途传输带宽,电视信号的长距离传送都是先压缩后再传送,然后接收方再对信号进行解压。伴随着压缩与解压的过程,电视信号的传送就会产生一定的延迟,一旦遇到现场连线之类的交互节目,延迟情况会更加明显。
8月8日,通过网络了解开幕式盛况的观众也超过了历届奥运会。中国网通兑现了“宽带奥运”的承诺,铺设的跨太平洋直达光缆(TPE)连接了中国、韩国和美国,是中国目前容量最大、跨度最长、技术最先进的海底光缆系统,可确保500多万宽带用户同时登录访问,被称为“跨太平洋的信息高速公路”。
被称为“奥运海缆”的东亚环球海底光缆(EAC),承担着奥运会期间信号的国际传送及广泛的宽带服务等重要任务。为了保障信号的传输,中国网通派出几千名技术人员,分别汇聚在电缆信号和光缆信号传输系统的整个沿线。其中,青岛、上海和汕头等国际出口处尤其汇聚了众多工程师,为保证国际光缆稳定传输信号设计了多个预案。(本报北京8月9日电)
点火 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记者王东
曾引起亿万观众无限遐想并期待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点燃仪式,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就在世人为它独具匠心的创意而感动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向记者讲述了它的诞生过程。
谈到本次奥运会火炬点燃的最初构想时,张艺谋介绍说,正如大家从开幕式上看到的,整个开幕式的表演都是通过一幅打开的长卷展开的,这幅画卷作为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载体贯穿始终,正因为这幅长卷具有最独特的中国色彩,最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因而也是最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平台,别的国家不可重复。这幅长卷不仅仅是展示古代的艺术,在我们的创作理念中,这幅长卷是远远没有完的,我们愿意把它上升到世界的角度。所以这就是最后的点火,那个时候长卷仍然在李宁面前打开,李宁在追逐着这幅长卷,后面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传递,我们还是想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信息,这幅长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还会在一起,这幅画远远没有画完,还会画进未来。因此,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也就成为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当初,如何将长卷与点燃火炬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了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最大的难题。在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后,他们想到了国家体育馆的顶沿。“我们叫它碗边,我们利用了鸟巢的碗边这样一个独特建筑方式,把它看做是空中的跑道,也看做是空中的长画卷,从这个角度我们诞生了火炬的产生,这样一个长卷画上去,形成一个火炬塔,与手持火炬的纸卷画形成异曲同工。”
在看到“鸟巢”里的主火炬塔与后来在全球传递的“祥云”火炬有几分相像时,人们大概以为这是张艺谋和“祥云”的设计者早就有过交流和沟通。然而,张艺谋透露,当他们有了用长幅画卷形成一个火炬塔,并有了空中跑道、空中画卷这些想法,并完成了设计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祥云”火炬是最后的成形模样。后来当北京奥运会的手持火炬“祥云”发布后,“我们觉得怎么那么巧,完全是异曲同工的。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其实这正是我们共同寻找的东西。”
在开幕之前,火炬在鸟巢的什么位置?点火取什么样的方式?由谁来点燃主火炬塔?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几乎直到最后一分钟,谜底才一一揭晓。对于自己的这一杰作,张艺谋显然非常满意。“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火炬塔直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秒钟才现身是比较罕见的,大部分都已经提前现身,只是点火方式不知道。而北京完成了两个悬念,一是怎么点?二是火炬塔什么样?这两个谜底直到李宁飞上空中的长卷画,开始飞奔的时候,才揭晓。”
要完成这样的创举,首先要完成两个理念,第一个是长卷画打开形成火炬塔,一分钟或者是三十秒以后火炬点燃。两个部分同时进行,难度可想而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各个部门之间严密配合,不能有一点的失误。好在我们做得很完美。”谈到这点,张艺谋脸上骄傲的表情溢于言表。
据张艺谋透露,火炬塔其实早就安装到鸟巢顶上了,为了保密,特意覆盖了遮蔽物,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后半段,火炬塔在观众的不经意间立了起来,并进行了定位,然后接燃气管道。由于这时人们的焦点都在场内的运动员上,再加上灯光的配合,因此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火炬塔的出现。
对于最后一棒火炬手的选择,张艺谋坦言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这需要有特殊要求,“首先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我们不大可能邀请一位现役的运动员来做,因为他要长时间的训练,现役的运动员要准备参加比赛,是不大可能留出很多时间来做这样的训练。所以我们当时希望找到一个退役的,但是他又获得过崇高荣誉的,而且有体操和技能上的技术。空中的转身、横着走是有特别训练的,后来经过体育部门的推荐,我们最后选择了李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李宁特别努力,最近每天晚上基本上是凌晨一点钟上班,到鸟巢进行训练,尽管他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但是做这样的空中动作,而且要做得万无一失,李宁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真的是非常的辛苦,他在空中做这样一个500米,转一圈3分10秒,转完一圈下来他要休息一个小时才可以上第二圈。有时候我们下班了以后天都亮了,还看到他在天空中一个人在练习,我们都感动了,觉得他非常成功。”
对于昨晚的开幕式,张艺谋用非常圆满来评价。在他看来,这样的圆满是意料之中的。这个成功应该是属于整个团队,是三年多的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七年北京奥组委等相关的部门筹办奥运的结果,更是全中国所有老百姓百年梦圆。(本报北京8月9日电)
击缶 古老的民间方式
记者李玉兰
2008名乐手盛装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对远来宾客热忱欢迎的喜悦心情。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这一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场景震撼了所有观众。同时也将缶——这件中国古代的乐器重新带到人们的视线中。聆听缶的演奏,不光是外国观众惊诧,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也是第一次。
“简单说,缶就是瓦罐,是古人吃饭用的容器,也是我国古代属于老百姓的乐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古代音乐史专家张振涛解释说。
说起缶,许多人都会自然联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一文。文中提到秦王和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事实上,缶这种乐器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很久了,击缶的音乐形式只有在湖南等地民间有少量留存。而缶,既为生活用品又是演奏乐器的双重社会功能和深入介入生活的意义却是其他专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据张振涛介绍,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缶是一种源自夏商时代古老中国的打击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击缶”就已成为华夏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墨子·三辩》中就曾有“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的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根据受众的社会阶层分为三种,一是钟鼓之乐,是帝王的音乐;二是琴瑟之乐,是士大夫的音乐;三是瓴缶之乐,则是属于老百姓的音乐,瓴缶都是瓦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在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世界性的大场景中看到缶,让这位古代音乐史专家非常惊讶,“真是没想到,觉得非常好。”张振涛说。
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什么不用鼓而选择了观众陌生的缶?张振涛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体现。我国古代的鼓是迎面敲的,古人坐姿是跪着,鼓竖着,敲鼓是迎面敲而不是上下敲。上下敲的鼓是魏晋隋唐时代外来的乐器。所以缶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事实上,击缶而歌这种质朴的音乐形式确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穿透五千年的历史烟尘,拥抱世界,拥抱朋友,也拥抱喜悦和张扬。
一位观众在看完开幕式后说,开幕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课堂。对此,张振涛对此深以为然:“开幕式的音乐显示了很高的水平。昨天的开幕式把琴棋书画紧密结合,溶在了一起。”
引导员 训练一呆就是一天
记者罗京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庞大的表演队伍中,有500名北京体育大学师生,在1500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中,这仅仅是一支小分队,可是这支小分队却以一颗报效祖国,为奥运作奉献的赤子之心,为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留下可圈可点的故事。
今年6月18日,北体大教育学院副院长程在宽领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培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引导员。
回忆当时的情景,程在宽对学生们的韧性仍然赞叹不已。“烟湖度村没有一块像样的空地,要合练只能回北体大,或者到良乡去,来回路上时间就要用掉两三个小时。度村边上有一片小树林,为了躲避暴晒,学生们就在林子里练站功,可是林子里又湿又闷,蚊虫很多,但是从没人叫苦,大家唯一担心的就是被刷掉参加不了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引导员只需要205人,而参加训练的有300多人。”
50天的时间,这批学生从气质、体能到仪态、笑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张艺谋也不忍心将她们淘汰,最终除205人担任各国代表团的引导员外,其他100人分别担任了贵宾通道的礼仪**和组织观众与演员互动的组织者。
在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22个白衣仙女托着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嫦娥捧月。这22个白衣仙女中,有21人来自北体大的艺术体操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
为了能把这一段舞蹈表现得美上加美,这群花季女孩从去年冬天就开始训练。她们第一个训练点设在通州区台湖镇训练基地,那里冬天没有火炉和暖气,甚至连杯热水也难以找到,休息的时候,女孩子们就裹在军大衣中瑟瑟发抖。但是最大的困难不是严寒,而是“高空作业”。许多女孩子第一次升到10米的高空就又哭又叫,感觉就好像是在游乐园里乘坐过山车。为了锻炼姑娘们的胆量,教练有意让姑娘们在空中高速旋转,而且不发号施令,只用眼色指挥助手变换旋转的速度和角度。
负责带队的北体大舞蹈教师郭茵茵说:“姑娘们虽然很害怕,但是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对她们来说,最大的担忧是不能参加开幕式。”学生冯聪说:“到了6月,我们就经常到“鸟巢”里训练了,每次都是早上六七时进“鸟巢”,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才出来,基本上一呆就是一天。”
营造梦幻 开幕式幕后的点点滴滴
记者王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亿万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人们沉浸在激动、兴奋和欢快气氛中的同时,也急于知道开幕式后面的点点滴滴。对此,本报记者访了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请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相信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在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都会产生一种置身梦幻的感觉。对此,王宁透露,使开幕式演出富有梦幻的意境这个创意是早在开始创意的时候就已由总导演定下来的。以张艺谋为总导演的导演组一直强调,要以梦幻的艺术基调,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文化中国,人文奥运会的理解。从突出梦幻的方式、突出人情味的表演到突出中国文化的灯光效果和音乐效果,都要做得像一首诗一样。
王宁介绍,在创意之初,张艺谋总导演就一直说一句口头语:“我们这一场戏,一定要让观众看完了后眼泪哗哗的”,这其实也是开幕式文艺演出的一个基本基调——刚柔相济、更多的梦幻,用抒情的方式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王宁坦言,在中国五千年绵延的历史中,每个点滴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精髓,如何取舍这么多的文化精髓,确实是个困难、痛苦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了正式演出之前,观众们8月8日晚看到的篇章,可以说是把中国最突出的符号拿出来,比如说文字、戏曲,还有礼乐等等。这些符号能很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用国际化、艺术的语言来讲故事,争取让全世界都能读懂这些中国故事。
在王宁看来,奥运会的开幕式绝不仅仅是组织一场文艺演出那样简单,它应该是世界上最隆重的一个典礼和仪式。这个典礼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仪式部分,二是文艺表演。这两个部分承载着不同的作用:文艺演出承载的是展示东道国文化,用艺术方式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仪式部分则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并包含隆重的典礼。他认为,要从整体来看一届奥林匹克开幕式,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文艺演出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元素。本届奥运会开幕式除了文艺演出外还有很多亮点,比如点燃火炬、放飞和平鸽、升中国国旗和奥林匹克的会旗以及运动员的入场式都有很多的亮点。
王宁同时透露,开幕式共进行了四次彩排,除了第一次作为内部审查没有让观众观看外,其余三次都有观众参与,可以说,最后的成功和前几次预演和彩排有很大的关系,它为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大的基础,因为每一次彩排都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他还透露,在7月16日第一次大的彩排以后,导演组即对一些重要的节目作出了大胆的调整。
开幕式成功了,人们自然又对闭幕式充满了期待和幻想。王宁披露说,闭幕式将是一个大的晚会。因为它所承担的作用、承担的理念和开幕式不一样。所以,大家看到闭幕式的时候将会感受到非常轻松、欢快。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来说两句]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壮观的场面
2008年8月8日的北京,是一个华丽璀璨的夜晚,也是中国人民的节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整个开幕式气势恢弘、大气磅礴,而且从始至终充满奥运元素、中国元素。让人们欢欣鼓舞,今天一整天还仍旧沉浸在兴奋之中,仿佛自己的语言也变得苍白,现转载对奥运会开幕式评价感想:中国元素妙不可言
击缶迎宾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欢迎仪式开始,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
2008名演员、2008尊缶,标志着2008北京奥运会,寓意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的时空观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演员击缶吟诵,表达了欢迎朋友的愉悦心情。
历史足迹
焰火《历史足迹》开始燃放,29个巨大焰火脚印走向“鸟巢”。
29个巨大的脚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鼓楼一步步走向奥运会主会场,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一步步走进中国、走进北京。脚印由火焰组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四明之一———火药。火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它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梦幻五环
空中的“飞天”从地上拾环而起,簇拥着五环漂浮在夜空中,既美丽又充满神奇。蓝、黄、黑、绿、红五色圆环代表了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每一个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都能在自己的国旗上找到至少一种六种的颜色。
美丽的奥林匹克
“鸟巢”大屏幕开始放映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序。序幕的短片,表现了一幅中国画卷从纸张制作、文房四宝到落墨着色、装裱成轴的全部过程,预示着文艺表演的整体美学品格。造纸是中国古代四明之一,文房四宝是中国对笔、墨、纸、砚的统称,装裱成轴是中国保护和美化书画、碑帖的一门特殊技艺。
画卷
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卷徐徐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它告诉人们,今晚的演出将从一幅中国画卷开始。
画卷中央铺放着一张白纸,画纸四周的绫子上,流淌着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图案,有岩画、陶器和青铜器……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明之一,岩画是中国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陶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文字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孔子《论语》中的名句,正由他的“三千弟子”吟诵。
巨大的舞台上,孔子的弟子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而一个个活体字印刷的表演,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盘,又像现代的电脑键盘。汉字公 文有约提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一个巨大的中国古代的“和”字出现在人们面前,又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展现在眼前,第三个现代的“和”字再次出现,三个“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
戏曲
铿锵的京剧锣鼓和悠扬的胡琴共同响起,为每一位观众拉开了戏曲表演的大幕。中国地域广阔,戏曲历史悠久,方言众多,因此,中国戏曲也衍生出了数百个品种,而京剧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兵俑是兵马俑的一种,陕西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称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
丝路
一幅巨大的地图出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
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当年郑和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礼乐
灯光渐渐聚集,两名演员柔声吟唱,古老的昆曲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奥运缶的收藏价值
作为奏响北京奥运会序曲的古老乐器,奥运缶既代表了奥运赋予的特殊意义,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拍卖有望引发新一轮公众收藏热潮。
奥运缶是仿照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仿制而成。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类似古代的小冰箱。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反而更加出彩。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颇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传递出一种光阴的概念。
此前,奥运纪念钞、纪念币等的发行都曾不同程度地掀起过奥运收藏热潮。从北交所2008年8月份正式处置奥运资产伊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缶就受到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半年来,北交所接待了数千次电话咨询,很多人都表示要竞买开幕式用缶留作纪念。
奥运缶本身是个融合了现代与古代元素的物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从收藏角度讲,可以归类为重大历史和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使用道具和用品,而此类收藏近年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类物品本身的做工、材质和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见证和收藏了历史的点滴,所以收藏者才会趋之若鹜。
在拍卖前,奥组委已以委托书形式向北交所进行了确认,保证拍卖标的全部是奥运会开幕式用缶,且每个缶都具有在开幕式“缶阵”中独一无二的特殊编号,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制造模具目前已全部销毁,因此未来将不会再有“缶”及其仿制品,从而保证了足够的稀缺性。
什么是缶
(1) 汉语拼音:fǒu
(2) 注音符号:ㄈㄡˇ
(3) 郑码:MAEZ,U:7F36,GBK:F3BE
(4) 笔画数:6,部首:缶,笔顺编号:311252
右图展示的是鎏金铜缶,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编辑本段]注解
(一)作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人心的击缶表演。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如图)。
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图)。这次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3) 汲水的瓦器 [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4) 一种陶制乐器 [fou,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
不鼓缶而歌。——《易·离》
(5)盛酒器。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
1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6)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右图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即曾侯乙铜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冷藏设备。
(二)作量词:
(1)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 [fou]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2)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编辑本段]关于"缶"的史料记载
(一)“渑池之会”中的缶(《史记》)
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脆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胜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口瞪目呆,空气异常紧张,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
关于这个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二)《谏逐客书》提到的缶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筝也是很俗气的东西,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编辑本段]古代乐器分类中的缶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三字经》中就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对此记道: 缶, 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瓮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
[编辑本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这个是朱大可砖家提出来的,然而他几乎可以肯定是没读过庄子,至少没读全。要说文化笑柄,大概他自己更合适。庄子老婆死的时候,他击缶而歌,不是为了丧葬,而是恰好相反,他用鼓盆击缶放声歌唱的方式来表达生死豁达的观念。击缶可以视作是一种手段,是习俗丧礼的对立面。
因此这个例子不仅不是“证明缶是丧礼用器”的例子,反而是证明“缶不是丧礼用器”的明证!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再说,唐三彩难道是古人摆客厅的么,唐三彩倒是古人的墓室专用品 ,现在不也是“珍贵的艺术品收藏”?
“奥运缶”被打包分成53个标的包裹,每个标代表10个、20个、30个或者50个缶。10个缶的包裹参考价在11000到13000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单个缶的起拍价约为1000元人民币左右。 3月8日上午当竞拍到第51个标的的时候,宁波商人、浙江天星集团总裁俞冲在长途电话中遥控发令,最后以68.9万元的价格拍得10个一包的奥运缶。
奥运缶拍卖纪实
2009年3月18日,2008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道具“缶”最后一场专场拍卖在北京产权完美落槌。22个标的共320个缶以总价4138万元拍出。单个“奥运缶”的成交均价12.93万元,超过第一批“奥运缶”成交均价一倍有余。
昨天,132个竞买者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后一批道具缶的拍卖。至此,北交所组织的三轮1500个奥运缶及8个竹简拍卖总计拍得近1.2亿元。
昨天,单价最高的一个缶标的是4号标的——包含5个缶,总价139万元,单价27.8万元。此前,单价最高的1890号缶,成交价28.8万元,至拍卖结束仍是最高。
最终,320个缶以总价4138万元拍出,200幅竹简总价637.5万元成交。甚至一个由90个残损缶和778个无字竹简组成的标的以6500元起拍,612万元成交,溢价率惊人。昨天,单个竹简起拍均价不过80元,成交均价却达到3.18万元。
缶制造者竞拍未得
“喊得有点晕了。”昨天,制造缶的北京格申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千成也来参加竞拍。面对记者的访,他说,“我在580万元时放弃了。”
他参与竞拍的是90个残损缶以及778个无字竹简,最终这个标的以612万成交。王千成说:“心里很矛盾,既希望自己能以不太高的价格拿到缶,又希望缶能卖得贵点。”他说,虽然公司制造了这些缶,但只有一个试制品放在公司展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