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品牌营销-奥林匹克营销的奥运会

tamoadmin

1.奥运会的营销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

2.奥运营销的奥运营销的方案

奥运会的营销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

奥林匹克品牌营销-奥林匹克营销的奥运会

奥运会的营销收入来源主要有五部分:全球电视转播费、国内赞助商收入、全球赞助商收入、门票和奥运衍生品、许可证等。

转播权销售收入:出售转播权是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国际奥委会要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美国电视台NBC 从1988年起就在全美独家转播奥运会;为了转播北京奥运会,NBC 向国际奥委会支付了8.94亿美元的费用,而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转播权已经上涨到了11.8亿美元。

商业赞助收入 :大到全球范围的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小到官方供应商。每种类型的赞助商都会有不同的条款限制,与奥运相关的 Logo,名称、图标等可以用在广告、服装、App 和 Twitter 上。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TOP)是奥运会赞助商的最高标准,在奥运会期间大约会花费2亿美元。

门票收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800万张门票,门票收入达4.2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000 年悉尼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6.1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1.78%。

城市红利“奥运遗产”:这部分无形资产或许才是各大城市争破头要申办奥运会的原因。

首先,可以借奥运契机,整治城市环境和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城市中原有的落后地带;其次,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来建设场馆,并通过奥运会的国际性大舞台加以推广;第三,借助城市开发和奥运旅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借助奥运会的大舞台来宣传本国文化、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展现综合实力。而以上种种,都是之后各种商机接踵而至的前提。

这方面表现最优秀的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被认为是明显地加速了西班牙的经济复苏。这届奥运会只投资73亿美元,就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亿美元的效益,对于西班牙全国的拉动更是难以估计。

奥运营销的奥运营销的方案

赞助与冠名是奥运营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运用得最多,投资巨大的方法,一般都为大品牌、大企业所用。比如Visa公司就把赞助视为整合营销沟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虽然投资巨大,但回报甚丰。 它赞助过的活动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外,就连美国十项全能队、NBA梦之队、美国体操联合会等等都不放过,由此可以看出赞助给企业与产品带来的好处。

奥运营销

当然,公司赞助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接受方提供资助以外,更多的是能从赛事本身得到更多的宣传,而这种宣传效果要远比普通电视广告要好得多。一个人在激动不已的情况下接受一个产品与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的情况下接受一个产品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商家为了要实现这一特定的商业目标,才肯投入巨资。

很多跨国公司也都愿意赞助奥运会活动,从而让自己的品牌获得更大的提升。比如奥林匹克的全球合作商就有博士伦、IBM、 《时代》 、Visa(付款系统)、可口可乐、柯达、松下、施乐等等等。

除了赞助以外,冠名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比如曾经争取冠名权的就有雅芳、尼桑、宝马、麦当劳等等,它们都从冠名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相当的好处。

2008年奥运会预计在2003年1月开始实施共同市场开发,预期10家国际企业集团将成为组委会合作伙伴,10~15家企业集团将成为组委会的赞助商。到时具体竞争情况如何,我们只有试目以待了。 奥运期间,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都将成为焦点,也将成为商家与产品竞争的真正舞台,如何能在这方面前瞻性的进行投入,也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

这一点从申奥过程中就有了很大的体现。单是央视连续14小时的申奥直播收视率一直稳定在70%,申奥成功后收视率一度攀升到88%的创纪录数字,与央视联盟的海尔集团的手机广告被反复播放,这一连串的数字不能不让各商家垂涎。

另外,各种户外媒体也将成为竞争的注意点,如何能在奥运期间,让品牌能在各个角落形成一个统一鲜明的视觉系统,商家从现在开始与打算,其实并不算为时过早。 真正的奥运营销与品牌精品打造过程,除了赛事本身以外,在前期如何能借用奥运,结合自己的产品创造出一种“本土奥运文化”,也很重要。

这一点从美国柯达公司借日本长野办1988年冬奥会之机,一举攻进被富士公司垄断的日本胶卷市场这一案例,就能给各商家以很大的鼓舞。事实上,柯达公司在这之前是经过了长时间精心准备与筹划的,而并不是奥运赛时时的突发奇想,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比如我们的商家,完全可以在奥运之前,创造一些本土的奥运文化,从而为奥运期间的成功突破打下基础。

例如某一产品或商家,完全可以就此想很多办法,进行连续的品牌打造工作。比如可以结合申奥纪念日举办各种纪念与庆祝活动,一方面与消费者互动,另一方面畅导一种文化或精神,并进行广泛传播,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