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篮球队队员名单公示-重庆市市篮球队队员

tamoadmin

1.一、三、八、巴蜀中学简介

2.重庆哪些中学校有专业篮球队

3.重庆市武隆县有那些名人做为家乡却不知道!!!

一、三、八、巴蜀中学简介

重庆市市篮球队队员名单公示-重庆市市篮球队队员

基础教育的典范 直向世界的楷模

重庆一中建校于1931年,是一所市教委直属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校广大师生高举“四。二一”火炬,成为重庆市爱国学生运动的一面旗帜。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学校的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争第一线,用他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学校的进步教师、青年学生身陷囹圄,血洒歌乐山下,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4月21日被定为重庆一中的校庆日。校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永远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以科研树名校,以创新促发展”,求知求真,树人铸魂,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等杰出人才,形成了学校优秀的传统和办学特色。

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即“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为了学生的发展,重庆一中在教育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要求教材要更科学,课程要更合理,手段要更先进,形式要更灵活,教学要更民主。在教学上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突破,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开好了五门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其次,学校重视学生的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让进入一中的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不能跑的推上一把”,让每一个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得到更好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已成为一中教师的共识和教学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美丽的校园环境

重庆一中占地面积400多亩,校本部220多亩,渝北校区180多亩。校园内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以典雅别致的“四。二一”广场为中心,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的“逸夫图书大楼”巍峨壮观,与挺拔雄伟的体育馆、富于创造的科技楼、造型典雅的艺术大楼、古朴优美的项家院、舒适温暖的男生公寓、女生公寓以及庭院式的教学大楼遥相响应,构成校园的主体建筑群;校园景点“迎霞湖”亭阁对峙、绿树环抱、水波粼粼,“尊师亭”、“红领巾林”等园林式绿化带是师生课余休息的理想场所,为学校增添了无限生机,曾承办过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标准运动场气势恢宏,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片弛聘的广阔空间。

一流的硬件设施

为了给同学们创造全市最好的学习条件,在硬件方面,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四。二一”广场,改造了全校的体育运动设施,投入了50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全塑胶化的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排球场,并且将足球场植上了高规格的人工草皮。通过一系列的高投入,现在重庆一中体育设施已居于全国一流,给学生提供了全国最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场所。重新装备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建立了全国中学第一个数字化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备置有学生电子阅览室;建立了校园宽带网,学校建立了网络中心;学校花数百万元对全校的每一间教室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教室内冬暖夏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微机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备了51寸大屏幕背电、计算机和视频展示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设备。新近建成的学校艺术大楼是我们学校最漂亮、最具现代化的一幢建筑,里面有学生就餐厅、大礼堂、艺术教室、校史陈列馆和配有同声翻译设备的多功能会议室等是全市中学中最好的设施。一流的硬件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造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名师荟萃。其中有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特级教师12人,中学正教授级研究员11人,三位教师被聘为西南师大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高级教师100人,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学术带头人4人,有32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80%的教师接受过研究生硕士课程进修,其中7位教师已通过高学历培训获得硕士学位。近年来,选派了20多位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留学进修;派送了63位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骨干教育培训,重庆市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7人,数理化省级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奥赛高级教练11人。我校拥有一批在市内外影响较大的知名教师。在市教委举办的重庆市重点中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我校教师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体育九个学科中获得全市一等奖,其中,语文,外语,物理学科获一等奖第一名。目前学校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重庆一中教师素质条例》和《重庆一中教师全员素质培训计划》,启动“名师工程”,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成名成家,塑造了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一流的教学质量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教改成果在全国和全市影响较大。形成了“教师素质好、办学治教严、学生质量高”的办学特点和“爱国爱校、尊师爱生、朴实勤奋、改革创新”的校风。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重视优生培养,长期以来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每年高考升学率几近100%;每年高三毕业班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学生近30名,同时每年都有7、8名优秀学生保送清华、北大;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比例高达80%左右。在英国高考中,重庆一中国际部毕业三届共两百余名学生全部都考入了英国和澳洲的世界名牌大学。今年,又有5名同学考入了世界名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校办有理科和文科实验班,配备高水平的竞赛指导教师。2000-2004年我校均有多位学生进入公众数理化全国冬令营和信息学全国夏令营,占全市进入冬令营和夏令营人数的一半。2004年10月,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重庆一中杯”决赛在重庆一中成功主办,秦领同学获得金牌。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市前三名全为一中学生,前35名中,一中学生占17人。在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比赛中,重庆一中高2004级3班学生谢俊扬在与众多全国名校学生同场竞技的情况下,力挫群英,一举夺得周冠军、月冠军,这是继高2002级学生郑礼维、罗嘉同学获得周冠军、月冠军以来我校学生第三次获得周冠军、月冠军!2004年10月,清华大学对重庆一中的艺术教育师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基础设施以及多年来的艺术教育成果等进行认真考察后,在重庆一中建立了“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基地”。

丰富的学生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经常性科技活动,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奥林匹克头脑风暴、一种智力快车、机器人和传统的三模一筝一电(空模、海模、车模、车筝和无线电)等课外活动。定期性科技活动,如小科学家协会年会、趣味数学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竞赛、地理拼图和地理知识抢答比赛、科技英语单词比赛、科技游园活动和科技小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学生科技活动已成为重庆一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我校的科技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科技活动,被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五种课外活动模式之一。学生自办的校报《四月风》和期刊《心檐滴雨》、《零度风格》为同学们提供了自由创作、思想交流、热点争鸣的园地;校广播站、校园新闻摄制组与摄制组成为师生课余的空间联络站。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校舞蹈团、民乐团、管弦乐团、戏剧团等社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重庆一中丰富的学生活动加上多种实用的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在重庆市第四届中学生男子篮球锦标赛中,曾经创造了全国中学生男篮冠军、世界第八名记录的学校男子篮球队,力挫群雄,以七战七捷的优异成绩,再次夺冠。学校还曾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校田径队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捧金夺银。校舞蹈团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术节,获两次全国“群星奖”大赛金奖第一名,蜚声市内外。学校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在2003年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大赛中获奖人数居全市第一,2004年获2金4银7铜的全国中学最好成绩。2003-2004学年,一中学子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语言艺术、网页设计制作、动画制作等获得3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的荣誉。

辉煌的教育成就

学校办学成绩卓著,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1997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1998年市委、市府授予该校直辖后首批“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同年,被评为“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1999年10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该校“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重庆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9月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评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2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专委会设定重庆一中为“全国能力风暴创新实践基地。”重庆一中是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国家考试基地、重庆市物理奥林匹克学校、重庆市计算机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清华大学艺术教育基地和重庆市校风示范学校。

我是一中的,所以只有一中的简介

重庆八中是直属重庆市教委的首批办好的重点示范中学。是省级文明单位,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和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重庆八中建校64年,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诚、勤、立、达"的求实求真的校风,八中的教育烙印着人本主义的痕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品格完善。学校组织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妙,学习社会科学真理,更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人类"、"社会"、"人生"的主题,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他人的良好风气。

学校素以管理科学严谨著称,校风正、学风浓的特点为社会推崇,多次获得市教育教学管理奖和教育科研优秀奖,是全市唯一连续数年荣获重庆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的学校,在全国、市各学科竞赛、科技和艺术比赛中有数百人获奖。高考升学率和重点大学升学率名列全市前茅,近两年被清华、北大录取27人,一大批学生被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录取。现高中各年级均设有理科实验班,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大力度。

重庆八中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180余位教师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热爱学生、勤奋工作,其中正教授级研究员6人,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6人,一级教师78人。

学校加强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常年聘请外藉教师4-6人为学生授课,今年成为全国十余所中美交流项目AFS学校之一,全市唯一的英语调频广播电台"八中之声"的开播,受到学生欢迎。与宽带网接通的千兆校园网和逸夫科技楼里一流设施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建有自己的网站,沟通着师生的心灵,沟通着世界各地。学校是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网络教材实验的京津沪渝深七所中学之一。高质量塑胶田径场、全天候草坪足球场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成为学生喜爱的地方。学校新建的全市第一流的学生公寓即将投入使用。

学校开展排球传统项目40年,在全国影响甚大,为高校和省市、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达400余人。1987年被确定为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本校四次承办全国青少年排球赛,学校女排曾两度赴日本参加国际比赛。

学校校园环境秀雅,树木蓊郁,鸟语花香,灵气回荡,散发着书卷之气。

跨入新世纪的八中人,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决心超越自我,以"德高、业精"的群体形象托起现代教育的太阳。

重庆哪些中学校有专业篮球队

重庆一中。

重庆市第一中学简称重庆一中,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于1931年建校,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先后易名为重庆市立中学、重庆市立第二中学、重庆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停止初中招生。2015年,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移交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学校有校本部以及参与举办或帮扶合作的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初中渝北校区、高中大学城校区)、重庆皇冠实验中学、重庆史迪威外语学校、重庆第一双语学校等民办学校。

重庆市武隆县有那些名人做为家乡却不知道!!!

武隆名人 李铭熙,武隆江口上街人,清光绪年间中进士,先后任户部尚书,浙江吏司主事,中宪大夫等职。 向仲怀:男,1937年出生,重庆武隆人。蚕学、蚕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主持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 王祯学 男 出生于1942年12月,重庆武隆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职。2000年9月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和信息安全“产、学、研”平台建设工作。 在学术专长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建模与辩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6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科委、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其中有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近年来重点从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已发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数学方法》、《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数学方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概率描述及基本特征》、《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与耗费成本》等学术论文多篇。 洪孝达 男,1943年6月生,重庆市武隆县人。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职业中学一 级教师。1994年涉足书坛。其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数十次入选,并获一、二、三等 (金、银、铜)奖及优秀奖40多次。作品及传略入编《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国际现 代书法集》、《当代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诗书画印精品集》、《20 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科学中国人·中国 专家人才库》等50部典籍。作品曾多次赴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加 拿大、美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交流展出,被多家文博单位及艺术国体珍藏。曾应邀参加 《当代书法家谈章法》、《中国当代书家代表作临写举要》等书的编写工作。特邀入编《 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获“世纪末艺术成就奖”。系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 会学术委员、中国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逻函大艺术系兼职副教授等。获“慈善艺术家” 、“当代百名优秀书法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余乐平,身高2米15,体重135公斤,武隆体育第一人,篮球成就居功至伟,90年代国内赫赫有名的中锋,效力于浙江万马俱乐部,现退役做万马二队教练,1999年入选中国篮球南方明星队。1999年5月,获99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篮板王称号。 文化界方面的有 张鲁,男,52岁,汉族,生于重庆武隆,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重庆电视台编导,一级编剧,重庆市优秀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3年与同仁发起创建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历任编剧、导演。至今已有作品百部集以上。1983至1986年,就获得了飞天奖一等奖和最佳编剧奖。1987年,35岁的张鲁正值事业上大展宏图之际,却因车祸导致身体高位截瘫。在经过数年的精神沉沦以后,张鲁又重新振作、面对现实,在事业上做出了一番更加突出的成绩。 1991年起,编导、编剧的电视剧先后获得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首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等奖、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首届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一等奖、年度电视剧最佳编剧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至1996年,策划、导演了反映贫困山区儿童就学情况的53集长篇纪录片《跨世纪希望》,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同时,他还在拍摄记录片的三年里,积极推进有关方面在老少边贫山区建立希望学校15所、希望书屋数十所,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2002年以来,倡导重庆电视台实施“新世纪希望”电视行动,任大型纪录片《新世纪希望》总导演,推出了3部共50余集纪录片,其中2部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一等奖。同时,为西部贫困地区兴建音像电子馆和农科教示范点90余所,使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受益。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1999年获首届中国百家“五好家庭”称号,2002年荣获由中国残联、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中华文明奋进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获奖作品: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获85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希波克拉底誓言》蝉联第七届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编导的电视剧《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击队》,获“飞天奖”集体荣誉奖、提名荣誉; ·《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获“飞天奖”三等奖; ·电视连续剧《悬崖百合》获“飞天奖”儿童连续剧二等奖; ·《南行记》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金熊猫”奖、“飞天奖”最佳连续剧奖、“首届中国电视剧展播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张春林(又名金令),男,1970年生,重庆武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5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997年进入传媒业,先后供职于《西南工商报》、《重庆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曾任《消费导报》社会新闻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四川日报》新闻专刊部副主任、热线工作室主编、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等职。已采编新闻稿件600多万字,新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长江商报》、《重庆商报》、《西南工商报》等媒体。 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工商记协新闻奖作品一等奖、全国省级党报群工记协新闻奖作品一等奖、四川省新闻奖作品一等奖等全国和省级新闻奖10余次;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城市党报群工记协新闻奖论文特等奖、四川省新闻奖论文一等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给本科生讲授《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网络新闻学》等课程,给研究生讲授《新闻业务专题研究》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重庆市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报业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等3部,主编学术专著《电子社区与网络生存》1部,参编学术专著多部,已在《新闻记者》、《中国记者》、《当代传播》、《中国报业》、《新闻战线》、《西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要从事传播与发展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等。 朱绪超 ,笔名汉唐明月,1968年出生于重庆武隆仙女镇人,汉族,大学本科。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余万字,曾出版长篇小说《暗流》、《迷茫》多部,现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20余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新闻从业近20年,做过两家综合类报纸的总编辑,早年曾在军队服役,曾供职多家报业集团。居成都,自由作家。 王少雄,男,汉族,1950年12月生,重庆武隆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68.12-1971四川省武隆县羊角公社知青;1971-1972.04四川省涪陵中心航运管理站工人;1972.04-1975.09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习;1975.09-1986.04成都地质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院党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78.07-1978.12月在中央团校青年理论班学习;1983-1984大连工学院高校德育师资班学习);1986.04-1988.09四川省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88.09-1993.09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3.09-2000.08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其间:1996至1997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1996至1999年在中央党校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2000.08-2002.03成都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2.03-2002.05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2002.05-2007.06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7.06四川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 武隆历史悠久。 史前 1982年7月27日,在江口镇蔡家村盐店咀,发掘出一件用青砂石磨制成的石斧(长15.5cm,宽9cm,呈椭圆条形,上端有一处带凹斜形的地方,便于大拇指使力),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石斧,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证明早在5000年前,武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有人类活动。 古代 春秋时武隆为巴国地,战国时属楚国黔中地,秦时属秦黔中郡,汉代属巴郡管辖。蜀汉时期,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今县境鸭江地置汉平县,隶属涪陵郡(今彭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涪陵县置武龙县,治地在土坎乡,隶属涪州。明洪武十三年,改武龙县为武隆县仍隶涪州。清康熙七年(公元1913年)并入涪州,设武隆巡检司,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改武隆巡检司为分州。 近代 民国2年(1913年)2月,涪州改为涪陵县,武隆分州称武隆分县。民国31年(公元1942年)7月1日由涪陵分出第五区,建立武隆设制局,隶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34年(公元1945年)1月,武隆设制局升格为县,隶属未变。 现代 1949年12月5日武隆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巷口镇,隶属川东涪陵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4年涪陵设市,武隆县为涪陵市下的一个县 1997年1月,涪陵市由重庆市代管,涪陵市成为重庆市下属的一个县,由重庆市涪陵市代管。 1997年重庆直辖后,武隆县由重庆市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