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的评价-伦敦奥运会的评价如何

tamoadmin

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观后感

2.外媒如何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3.为何2012伦敦奥运会,被称为是最穷的奥运会?

4.2012伦敦奥运会观后感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观后感

伦敦奥运会的评价-伦敦奥运会的评价如何

我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奥运开幕式已于28日早七点结束,听着周围对这届奥运会褒贬不一的声音我想谈谈自己对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看法。

28日凌晨四点,彻夜等候的我终于在网上等到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伴着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名句:“别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的激扬朗诵,奥运会拉开了帷幕。舞台上绿油油的草地和潺潺流动的溪水把人们带回旧时的英国田园。为了追求更加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也就是曾指导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尔别出心裁的搬上了12匹马、3头牛、70只羊和3只牧羊犬,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农耕社会的绿色与愉悦。

随后六座烟囱拔地而起,人们也紧跟历史脚步从恬静的小农时代到了繁忙的工业时代。纺织工人、矿工、钢铁工人、工程师逐一登场,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工厂”的场景被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在1765年珍妮纺织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出现,18世纪中叶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让英国从手工劳动走向了机器生产时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电气的广泛运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也步入电气时代,工业的重心也由轻工业转变成重工业。发电机问世后,相继发明了电灯、电话、汽车和飞机等。即便是当今高科技的现代化生活也离不开那时的发明创造。

这些技术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 ,同时工业革命也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的兴起,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然而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和昌盛,也给英国带来了战争。英国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牺牲了很多为国捐躯的士兵,奥运开幕式仪式虽然是个喜庆兴奋的日子,却仍旧不忘在舞台上留出时间悼念那些已逝的亡灵,肃穆而立的士兵,怒放的红色**都更让我们明白了和平的可贵。

二战后,英国在战争中受到了重挫,为了恢复发展社会,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制度,为公民提供了一张社会保护网,以此刺激人民生产积极性。舞台上装扮成护士的表演者和推着病床的助理员工,象征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国家的身份。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英国正是想通过奥运文化向世人证明其政治体系的优越以及世界大国的地位。无论我们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如何评价,单纯就奥运会而言,通过如此诙谐的表演展现国家整体特色未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创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参与演出的表演人员并非舞技高超的专业舞者,他们都是来自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不用职业舞蹈演员,让医生护士们本色出演,倒是添加了些真实感和亲切感,倡导了全民奥运的精神。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职业,奥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舞台上的表演队伍除了有护士医生外还有GOSH儿童医院的300多名孩子,在台上给这些孩子讲故事的女士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奥运会告诉我们英国不仅是像“黑暗的撒旦磨坊”般的工业大国,同样也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的童话王国,《彼得潘》《哈利波特》《查理与巧克力梦工厂》这些优秀的儿童读物都来自英国,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通过这些读物有了某种密切的联系。奥运会不仅是成人的盛会,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这便是本届伦敦奥运会的主题“激励一代人”。

英国不仅拥有优秀的童话,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和**明星。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奥斯卡影后奥黛丽赫本都是英国人,在英国**中与奥运主题关联最密切的就是1982年获得奥斯卡奖的《火战车》,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犹太大学生为了消除种族偏见,一心想取得奥运会百米金牌为犹太同胞争光,最后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奥运冠军。这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翻拍了《火战车》中的经典桥段,其中“憨豆”亲自现身,以一场壮烈的“幻想”将全场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然而,正是这段“恶搞”背后, 透露出奥运会的坚持、平等精神。我想当那段熟悉的插曲响起时,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奥林匹克的自强不息精神,同样也是英国**工业发展的永不停息。

英国是个多元化开放国家,说到**不得不说那部风靡全球的《007》系列,而说到英国历史文化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女王。女王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和宗教领袖。把007和英国女王联系在一起变成了这次开幕式的一个亮点,伊丽莎白以“跳伞”的方式空降伦敦碗,成为了史上年龄最大的邦女郎。女王到场后,乐团唱起了英国国歌《God Se the Queen》。可见女王即使没有实权却仍旧受到所有英国国民的尊重,这也说明了英国皇室在英国文化外交活动以及国民精神上的元首作用。

英国音乐对世界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上个世纪60年代音乐风格主要以乡村田园为主,70年代朋克、摇滚开始流行。奥运开幕式上英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知名歌手几乎全部囊括,甲壳虫、滚石、皇后,各种曲风朋克、电子、说唱无一遗漏。

压轴环节原甲壳虫成员保罗经典重现,再度演绎了那首曾经甚至现在一直感动数人的《Hey Jude》,这个环节让我激动的落泪,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歌,几乎每次必点。这首歌是保罗于1968年为列农五岁的儿子Julian写下的,目的是鼓励Julian在失去父爱的情况下也能坚强勇敢的生活。这首歌也告诉我们每一个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和梦努力的活着,不要沮丧不要放弃。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首经典励志歌曲重新唱响在奥运赛场上,表达了英国人对奥运和平顺利举办的美好祝福,当全场8万多人跟着一起合唱的时候我想你们很难理解我当时的心情,虽然不在现场,虽然只是隔着网络,但这首歌带来的冲击力绝对可以穿透一切的震撼着我,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你无法想象他挚爱的一首歌在代表全世界荣誉竞争的奥运会上、数万人跟着倾情合唱的情况下给他带来的刺激和感动,更何况是这由这首歌的原唱演绎的。虽然保罗如今已经68岁,在那么宽广宏伟的“伦敦蛋”里唱的没有年轻时那么完美,但仍然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他的经典,就像迈克杰克逊,像家驹,这些人就算死了不在了也仍旧是每个人心中的经典。保罗宝刀未老,整个运动场的人的情绪都被他带动了,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最大的热情祝福着奥运,表达着自己的兴奋。

没有北京奥运会浮夸华丽的开场,也没有水立方鸟巢的精致宏伟场地。于是很多人开始抱怨这一届的奥运会开幕式不好看。单凭舞台特效够不够绚烂来评价其奥运会开幕式成功与否未免太过片面。正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件事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品味。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国家拥有最好的,但不能总是活在自己理想的乌托邦中,在努力发扬本土优秀文化时也应该看到别人优秀的地方。这才是一个有利于发展的长远之计。在我看来每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的不同所举办的奥运风格和其努力造就的奥运精神也有所不同,伦敦奥运会尽管不够气势磅礴不够雍容华贵但它敦用真实质朴的风格向全世界宣布伦敦的发展影响着世界。

最后,衷心的祝福奥运会顺利举行,中国健儿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帮到忙了望纳。

外媒如何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外媒如何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外媒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式英国味十足伦敦奥运会表现得是幽默的英伦风,是一台非常出色的开幕式表演,尤其是点火方式充满着奇妙的创意。

英国人都说好外国人笑了!如果要评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只有一句话:相当地不列颠

英国人都说好,外国人都笑了

英国媒体 无比新颖,最好的表演

《泰晤士报》的标题直接写到:“最好的表演!”导演博伊尔不仅向世人证明他是一名奥斯卡导演,也是一位优秀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中国北京奥运会是浓郁的中国风奥运会开幕式绚丽多姿,美伦美奂,为世人瞩目。万余名演员在“美丽的奥林匹克”演出中尽显风彩,而在“灿烂文明”篇章中唯一的独舞节目《丝路》更以其独特的创意吸引了全球几十亿万观众的目光......

为何2012伦敦奥运会,被称为是最穷的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所以被称之为最穷的奥运会,完全是因为这届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有的是场馆的设施问题,有的是奥运村住宿的问题,有的是奖牌的问题,有的是升旗装置的问题。总之在这届奥运会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设施设备不完善的情况,因此广大的网友就会认为是伦敦没有经费造成的。

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观众,在观赏和参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都有非常差的体验,让大家对于主办方的举办能力产生了怀疑。因为这届奥运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在其他的奥运会上是没有看到的,所以说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最穷的奥运会。

在这届奥运会上,主办方把民国的国旗当成了中国国旗,并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修改过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朝鲜,朝鲜的国旗用了韩国的国旗,其实这都是非常敏感的,但是伦敦主办方竟然连这样基本的问题都可以搞错。而且在颁奖仪式上,多次出现了音响问题,播放国歌一半然后突然没声音了,另外还有升旗到一半卡住的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奥运会的奥运村里面,主办方给运动员准备的床的长度只有一米七。一般家里的床都是一米八的,运动员身材高大,一米九两米的人不在少数,一米七的床可能女生睡都够呛,运动员晚上睡觉基本上都要蜷缩着身体,或者直接打地铺。这可能是伦敦为了节约成本才会出此下策,但是给运动员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这也导致了很多运动员休息不够,在比赛的时候状态不好,因此不仅仅是观众,很多的运动员对这一次奥运会举办方的实力也产生了质疑。

2012伦敦奥运会观后感

我们不会忘记,在伦敦上空飘扬的奥林匹克五环旗是4年前由北京传递而来的。作为上届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人对伦敦奥运会更多了一份特别的情愫,除了

关注本国体育健儿和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的表现外,对奥运会赛场内外的组织工作的感受和评判,对奥运精神与东道主文化展现的关注与理解,也因曾亲身经历而更

有“发言权”,更加深刻。

平心而论,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本身的荣光和魅力,不会因为举办地的不同而增减。竞技场上对体育运动精髓的追求和展现、对人类自身极限的冲击和

突破,始终是奥运会吸引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利组织完成各项赛程并在多项竞技成绩上有突破的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一样取得了圆满成功。“在

这两周里,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犹如跳动的世界心脏……从这里能听到来自全世界人的激动心跳。”国际奥委会罗格如此表示。不必在意这样的措辞是否似曾相

识,不管在哪里举办,奥运会都属于全人类、全世界。

除了共通的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和诠释,每届奥运会因为举办地的不同都有着各自的精彩。北京奥运会因为是在历史厚重又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首次

举办,寄予了百年的梦想而“无与伦比”;伦敦作为唯一3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作为老牌儿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底蕴带来的文化自信,在本届奥运会的承办过

程中自然得到体现。尽管有一些不周到、不尽人意的瑕疵,但总体的感觉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东道主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

“现代奥运的起源之地让公平竞争的精神再次焕发活力。伦敦创造的卓越结果在奥运圣火熄灭后也将长久延续。志愿者的爱心、伦敦街头热心人们的帮助

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座常在派对中的城市。观众的表现让人看到体育令人欣慰的未来。”这同样是罗格对本届伦敦奥运会的评价。和奥运会不同时期选择承办城市

有不同的考虑一样,东道主城市对举办奥运会的期待和诉求也各有不同。伦敦是世界现代流行文化的中心之一,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音乐表演体现了这一点。甚至现

在回看伦敦奥运开幕前的罢工、抵制等“不同声音”,以及开幕后的种种“零乱中体现出有序”,也别有一番意味。伦敦奥运会确实会因为现代社会元素、流行文化

和多元文化“大派对”的特色而让人记住。

此外,对中国人来说,伦敦奥运会也是第一次微博语境下的奥运会。微博的作用和影响也许并没有那么大,但以其为代表的信息工具的革新,确实开始改

变我们认识世界和表达意见的方式。对人们通过微博和网络对奥运会表达的种种“关注”或“不关注”,无须细加评说,还是用“微博体”来表达吧:亲们,不管你

关注还是不关注,奥运会都在那里。体育和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世界语言,当运动员用身体默默表达时,口水和文字都是多余的。享受比赛,感受精神,神经不必总是

那么紧绷……